第二课时20曹刿论战1.线索明确,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本文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文章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充分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特色总结2.对比映衬,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对比映衬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动作,突出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说“未可”,到时机成熟时才说“可矣”。特色总结在战后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既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政治见识的鄙陋和军事上的鲁莽草率;也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特色总结1.[发散思维]你认为鲁庄公究竟鄙不鄙?说说你的观点。课文全篇探究我认为“鄙”战前仓促应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政治上缺乏战略眼光最初,他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表明他政治见识的鄙陋。战中盲目指挥在时机未到时,急于攻击(“公将鼓之”);在未确定是否有“埋伏”时急于追击(“公将驰之”);表明他缺乏军事才能、轻率。课文全篇探究我认为“不鄙”积极应战外敌来犯,不假思索应战,满腔热情。亲自应战打仗时,深入战场。做事尽心尽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广开言路,礼贤下士谦虚好问接见曹刿,听取曹刿的意见,耐心回答其问题。战后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一课一德一行古人言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欧阳修取信于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一课一德一行古人行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家点心店,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店主李沙庚赚钱后便在点心中掺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于是顾客不再信任他,他的生意日渐清淡。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到店内,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郑板桥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写了“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到店里购买点心。一课一德一行原来是“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郑板桥补写那一点,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点心店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是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这才知道取信于人的重要性,从此痛改前非,又重新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一课一德一行今人行浙江省丽水市的陈金英老人曾是位成功的女企业家。她退休后办厂创业,生产中老年羽绒服,一度生意火爆。2011年9月,公司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陈金英背上了巨额债务。有人劝陈金英申请破产避免承担债务,但她果断拒绝了。“这哪儿成啊,欠了别人钱是一定要还的”,正是秉承这种朴素的信念,老人家无论寒暑坚持卖货还债。一课一德一行被“诚信奶奶”打动的商家们,热情地向她伸出了援手,情况有所好转之后,她就给敬老院的140多名老人送去了价值2万多元的羽绒服,将温暖传递了出去。2021年2月5日,九旬老人陈金英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十年间,老人的背越来越弯,但守信的她腰杆却越来越直。一课一德一行一行待人真诚,做事靠谱,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中考这么考(中考·南充)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国学经典积素养中考这么考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犹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D中考这么考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