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15无言之美1.对比突出,论证有力。如,雕塑作品中怒目金刚和低眉菩萨的神态对比,音乐里面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时精神感受的对比,使文章论证有力,观点突出。特色总结2.引经据典,举例恰当。本文论述无言之美时,引用了孔子和英国诗人济慈的话进行论证,同时列举了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等,资料翔实,说理透彻,以理服人。特色总结1.[难点]如何理解文中对于言与意关系的分析?(1)言是用以表达情绪意旨的工具,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意是丰富的、无限的、瞬息万变的、缥缈无踪的,具有混整的特性。(2)一旦用言语表现出来,意思就固定了、单一了,再考虑交流中信息的损耗、接受者理解的不同等因素,用言所表现的意就会出现偏差,失去其丰富性。课文全篇探究(3)人类习惯以固定的语义系统来指称和描述外在世界,但世界是丰富的、具体的,语言是概括的、抽象的,再完备的语义系统,也无法完全准确地指称和描摹每一个个体事物。若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使语言表述精确化、严密化,或采用修辞手法或其他文学的手段,拓展语言的表现力和表现空间,则可以尽可能地使“言”来表达丰富的“意”。课文全篇探究2.[重点]课文是怎样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其次,作者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论证了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全达意。再次,作者以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论述了“无言”比“言尽”更能表现美。最后,归纳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课文全篇探究一课一法【中考考点】分析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设题形式】(1)[天津·三模]请分析第⑤段引用古诗词的作用。(2)[浙江·一模]选文第⑦段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议论文中引用作用分析法一课一法【答题技巧】(1)了解常见的引用类型及其常见作用,根据引用类型,结合引用的内容具体分析引用的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读下去。一课一法(2)注意引用的位置,根据引用的位置并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引用的作用。用于开头,常常是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用于文中,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用于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启发读者的作用。一课一德一行古人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国语》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审美鉴赏一课一德一行古人行王诜,北宋时期的画家,出身贵族,热衷于诗文书画,常与其他文人、画家切磋诗画,是当时艺术活动中的中心人物之一。王诜家筑有“宝绘堂”,藏有历代法书名画,又延纳韩拙等画家相与鉴赏,常悬李成、范宽画加以评鉴,谓李成画“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画则“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喻二者为“一文一武”。王诜颇具眼力,是北宋重要的收藏鉴赏家。一课一德一行今人行福建素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美誉,在这片山海交融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传统村落。走进这些传统村落,就会深切体悟到“心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美学价值的挖掘带来古村落的蝶变新生。福建从审美视角切入,以乡村美育为抓手,向村民广泛普及文物知识和美学知识,培养村民的审美情趣,提升村民对美的鉴赏能力,着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