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 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718.5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4.06千字
文档摘要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一定不守恒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内动量的增量是相同的

C.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时间内其重力的冲量为0

D.质量相同的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卫星的动能越小

2.已知某车的质量为m,额定功率为P,运动过程中,若保持额定功率P不变,汽车所受的阻力大小恒定,汽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若司机以的恒定功率启动,从静止开始加速做直线运动,当速度为时,汽车的加速度为(????)

A. B. C. D.

3.开普勒用二十年的时间研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通常认为,太阳保持静止不动,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开普勒第三定律中常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T为运行周期)。如图所示,三个质量均为m的天体相距为L成一直线排列,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构成一稳定的星系。该星系中有类似于开普勒第三定律中常量。已知引力常量为G,则的值为()

??

A. B. C. D.

4.如图,在一个平静的足够深的水池中,木球通过细线连接一个铁球,二者一起以速度v竖直向下匀速运动,铁球质量是木球的4倍,运动过程水的阻力忽略不计(浮力不可忽略)。某时刻细线断开,当木球运动至最深处时,铁球的速度为()

A. B. C. D.

5.如图所示,圆筒固定在水平面上,圆筒底面上有一与内壁接触的小物块,现给物块沿内壁切向方向的水平初速度。若物块与所有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则物块滑动时动能Ek与通过的弧长s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B.C.D.

6.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固定一个平台,上面有一个固定的光滑圆弧轨道AB,O为圆心,OB竖直,∠AOB=60°,轨道半径6m,在圆弧A点固定一个光滑小滑轮(图中未画出),有两个小球P,Q质量分别为m1=6kg、m2=2kg,通过轻绳连接并跨过小滑轮。开始时P球紧挨着滑轮静止释放,当P球到达圆弧B点时,Q球还未到达滑轮处,g=10m/s2求:小球P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

A.m/s B.4m/s C.m/s D.m/s

7.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长为l的轻质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由最低点A以速度开始运动,其所能到达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为h,小球摆动过程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则()

A. B.

C. D.小球先做圆周运动,随后做自由落体运动

二、多选题(每题6分,共18分)

8.如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之比,静止在平板小车C上,A、B间有一根被压缩的弹簧,地面光滑。当两物体被同时释放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A、B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

B.若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A、B、C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

C.若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则A、B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

D.若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则A、B、C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

9.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已公布,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科学探索。假如在登月之前需要先发射两颗探月卫星进行科学探测,两卫星在同一平面内绕月球的运动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且绕行方向相同,如图甲所示,测得两卫星之间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不考虑两卫星之间的作用力。根据图像信息可求a、b两卫星的()

A.质量之比 B.绕月半径之比

C.向心力大小之比 D.加速度大小之比

10.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半径的圆弧轨道,所对圆心角为,其末端与逆时针转动的水平传送带相切于点,间距离为,传送带速度大小。一质量的小滑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下,第一次到B时速度大小,小滑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g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滑块从A到B过程中,摩擦力对其做的功为

B.若小滑块不从右端滑离传送带,则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为0.3

C.若,则小滑块从B到第一次离开传送带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为

D.若,则小滑块从B到第一次离开传送带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为

三、实验题(16分)

11.(8分)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接在、的交流电源上,自由下落的重锤质量为,选出一条理想的纸带如图所示,A、B、C为连续打出的点,取,O为始起点,则:

(1)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从起点O到打下点B点的过程中,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少量J,动能的增加量J;(、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大于,其原因是。(写出一条)

12.(8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