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项目式教学设计
关键词:堆肥;物质循环;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1-0025-04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项目式学习旨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中,基于所学知识和拓展资料,解决一个个问题,而后通过评价总结提升、交流并展示成果的过程,该过程使得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关联,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提供载体。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恰恰强调“教学过程重实践”这一课程理念,强调在主动探究并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项目式学习也是实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基于此,本节课以高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运用项目式学习,实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新教材《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3章第3节的内容,内容涵盖“碳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个部分。本节教学重点为分析碳循环的过程、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及生物富集,而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本节课难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对于全面理解本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为理解下一章“人与环境”、认同生态文明建设做铺垫。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因此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不难。但如果仅是常规课堂讲授,与生活实践脱节,较难促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生活意识和自然生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且,新课标也在“教学提示”中建议在教学中拓展有关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与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落叶堆肥”为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亲身实践,在问题解决中深度思考,在总结评价中提升自我,实现知识的建构及绿色生活、保护环境意识的塑造。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学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微生物分解对堆肥的重要作用,能独自制作堆肥。
(2)制作堆肥并将其埋入田野,在促进植物更好生长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能说出碳循环的过程,明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塑造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
(3)阐释生物富集的成因,了解生物富集的危害。
(4)在小组制作堆肥、改良堆肥等团队活动中,主动探究并搜集信息,团结其他成员,分工协作。
(5)在生活中尊重、保护生态的有机平衡,自发践行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借助各种媒介向同学、家人等群体宣传绿色的生活方式。
3.1创设情境,引入学习项目
教师展示冬天布满落叶的校园及落叶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图片。学生提出质疑:落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C、N、K等元素,当作垃圾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有什么措施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使自然资源利用最大化?而后,教师展示自然状态下热带雨林更替的视频,提出问题:没有人为的干扰,这些落叶去了哪里?为什么热带雨林能够生生不息?
设计目的:以身边常见的落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提出疑问中有效地促发学习新知的原动力,驱动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循环利用落叶的方法,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视频及教师的问题驱动学生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进而与分解者相关联,从而使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项目——落叶堆肥。
3.2实操堆肥,发现项目问题
当学生将落叶与分解者联系起来后,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分解者,快速将校园落叶处理干净并实现落叶循环利用呢?教师播放落叶堆肥的视频,解答学生疑惑,激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興趣。教师将班级划分为3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打扫校园,搜集落叶,并根据视频在大课间制作落叶堆肥。
在制作落叶堆肥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操作环节提出了疑问,教师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将总项目拆解为5个子项目,分别是:落叶堆肥原理的探究、促进落叶堆肥腐熟的探究、寻找更多适合堆肥的材料、施加最适堆肥的量、堆肥效果的检测。项目学习路径如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落叶制作堆肥,切身体会环境保护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人类活动也可以对自然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小组制作落叶堆肥,既可使学生生成协调配合、分工协作的能力,也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问题,为子项目的确立铺陈。
3.3解决子项目,习得新知
针对确立的子项目,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子项目1:为什么落叶可以堆肥?设计活动①:联系呼吸作用、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显微镜观察堆肥中的微生物,而后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得出是土壤、落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