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系列课件——3
理解作者的观点,文字为何在乡土社会
中作用不大。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运用思维导图来
展示论证结构。
结合当代实际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运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论证结构,提炼概括关键概念。
理解作者的观点——文字为何在乡土社会中作用不大。
回想一下,你和你的亲人、朋友之间,有没有这种“文字和语
言都多余”的时刻?如果有,在这种时刻,你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在乡土社会中,不仅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
的唯一象征体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文字要不要下乡呢?
1.快速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关键词句,
总结段意。
《文字下乡》
第一段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第二段不能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第三段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的比较
第四段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缺少识字环境,不能因此而得出乡下人“愚”的结论
第五段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
第六段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
第七段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足声、声气、气味都可“报名”
第八段文字是一种人们无法当面讲话而暂代交流的工具
第九段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第十段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写作时得尽量依着文法写成完整句子
第十一段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工具
第十二段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第十三段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第十四段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第十五段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少数人使用的特殊语言
第十六段除“特殊语言”外,亲密社群中表情、动作等均可传情达意
第十七段“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第十八段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第十九段提倡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再论文字下乡》
第一段承接上章,阐明本章将从时间阻隔的角度谈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非必需的
第二段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第三段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词”,可以让个人跨越今昔之隔
第四段人靠记忆打破时间上的阻隔
第五段人靠记忆传承文化,跨越社会的世代之隔
第六段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最主要桥梁
第七段词可以是语言或文字,从时间格局上看,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第八段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第九段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安定的、“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第十段世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第十一段用写日记的事印证乡土生活的“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第十二段乡土社会不怕忘,乡土社会定型的生活让记忆变得多余
第十三段乡土社会中无需文字这样外在的象征来帮助记忆
第十四段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如同开映同一影片,循规蹈矩
第十五段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第十六段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若要文字下乡,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得先发生变化
2.依据段意,简要概括《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基
本内2容.依,据并段绘意制,思简维要导概图括。《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的基本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本篇着眼于时间的阻隔的角度阐述乡
本篇从空间阻隔的阐述了乡土社会的
土社会对文字并非是必需的。从时间阻隔
特质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产生
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与社会的
的具体影响。文中批驳了偏见,指出文字
世代之隔,分析跨越时间阻隔的方式方法,
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