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卷
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部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所有答案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分值10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共60分)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楚简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仁之至也。”材料中称赞的这种制度()
A.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B.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制度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D.利于帝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3.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5.西汉刺史奏事须经三公审核按验,再转给皇帝裁决;东汉初,刺史则将地方政事民情直接奏于皇帝,不再经过三公。这表明东汉初()
A.刺史转为地方政务官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三公演变为虚权职位D.监察体制已健全完善
6.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7.唐宋时期社会上流传着“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桐齐檐,出状元”“潮至夷亭出状元”“穹窿石移,状元来归”等谣谚。其原因是()
A.科举选官促进了儒学的官方化B.科举制为社会阶层流动创造了条件
C.唐宋时期文化思想控制的松弛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
8.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D.明代废宰相
9.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所说
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理藩院
10.有论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将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论。每个思想流派都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并在互相批驳中又互相交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形成的基础。这说明诸子百家()
A.促使治国理论开始形成B.形成了一致的治国理念
C.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明D.影响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11.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12.有学者指出,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人人心。这主要是强调宋代理学()
A.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B.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C.推动了儒家传统伦理的世俗化D.完成了儒家信仰理论的重建任务
13.黄宗羲将王阳明“致良知”的命题重新解释为“行良知”,他认为王阳明的本意中“致”即是“行”,重在力行与实践。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A.重视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