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2.学习重章叠唱及诚斋体在两首诗中
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如何体现的,反复诵读体会并背诵。
3.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与劳4.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积极践行与
动者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1.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2.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
学习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稻田,张秉贵在普通柜台前永葆“一团火”的服务
热情,钟扬不断“探界”挑战人生新高度。他们的事迹都彰显着劳动的伟大意义,体
现着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今天让我们走近徜徉诗歌的海洋,悉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1.了解《诗经》
(1)时间与篇数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现存305
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
(2)作者与名称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
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
至今。
(3)内容。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
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分《风》《雅》《颂》三部分。
(4)“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
《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比较常
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
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
颂》《鲁颂》和《商颂》。颂中的诗歌对于考
查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
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
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它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
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
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5)句式: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
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