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斋知多少黄宗羲陆游刘禹锡梁启超陋室老学庵(学老斋)惜字斋饮冰室蒲松龄聊斋鲁迅绿林书屋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它不仅是一方小小的空间。“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归有光在这里寄予了怎样的情感?沈从文窄而霉斋
项志脊轩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
贰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叁体会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学习目标壹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科举不顺,八次落第,60岁才考中进士。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归有光(1507—157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其代表。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作者简介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16岁时,奶奶夏氏去世;18岁时,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20岁时,考中秀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23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29岁时,发妻魏氏去世;32岁时,魏氏婢女寒花去世;33岁时,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35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43岁时,长子去世;44岁时,继室王氏去世。48岁时,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60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64岁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66岁时,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人生三大悲痛:幼年丧母壮年丧妻功业难成
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与家人的感情,但奈何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吴中归氏家族到唐代天宝年间,出了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名叫归崇敬。当年他考中了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大历初,曾出使新罗国。后官至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被封为余姚郡公。年八十八卒于官,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宣”。“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的榜样。
解题①言其窄小如颈脊之间,故名。②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③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脊生,立下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体,用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志1.归有光把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项脊2.《项脊轩志》令无数后人读之落泪,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一间书斋项脊轩两种情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位至亲母亲、祖母、亡妻四件琐事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
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