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职业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双向流动”机.docx
文件大小:41.36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4.28千字
文档摘要

职业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双向流动”机制为背景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湖南湘潭411101)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是建立在传统“双师型”教师基础之上的教师群体。从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至今,教育界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已达成基本共识。即教师在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外,还需要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或者是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养。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现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对教师在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是时代对“双师型”教师赋予的新内涵。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现,其核心不仅要求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而且还需与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形成链接纽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3]。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3]。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企业实践性教学能力,还需研究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对教学的要求,将就业岗位、技能竞赛、技能证书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向。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4]教师除了能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还应具备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对教师的信息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3]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也积极响应了国务院文件精神。具有创新的教学教研能力,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是对“双师型”教师及教学团队提出的新要求。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通过系统科学模块化解构,校企教师针对自身特点对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按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工授课,是校企教师分工协作创新的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能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深度挖掘校企教师的自身潜力,灵活安排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课堂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促使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双向流动”机制是指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制定并推行创新教师培养及保障制度,打通企业和院校优秀人才的双向流动通道,创建院校教师与企业优秀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打通学校体制内的教师经常性到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的通道,疏通教师在企业从事产品研发、技术咨询和管理工作的各种障碍。第二,打通企业优秀人才来校参与教学和教研的通道,加强对企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后教研能力的培养。第三,创建院校教师与企业优秀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为专业技术和教学教研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便捷,并形成长期稳定的交互机制。共同讨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职教发展问题,充分发挥企业优秀人才在专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

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企业实践、产品研发的平台,是连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参与创新教学团队和专业建设的纽带,但也为高水平“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带来挑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项目团队通过走访、网络问卷等方式,对湖南省及周边28所高职院校共1431名在职教师展开调研,获取了第一手调研数据,并对主要数据分析如下。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为95.5%,从企业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只有4.5%。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来自研究型高校的毕业生,专业实践经验欠缺,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对教师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的要求。近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参与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