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年级中考物理热点考点知识专项训练
热点八用非遗乐器奏响“中国好声音”
热点材料
濮阳乐团用非遗乐器奏响“中国好声音”
当地时间4月16日下午5时30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施特劳斯纪念馆音乐厅成了濮阳人演奏的“主场”。在纪念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音乐会上,来自我市的华夏卫风乐团,用千年古乐诉说着“中国故事”。
小约翰·施特劳斯,全名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是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同时精通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其生于1825年,逝世于1899年,被后人尊称为“圆舞曲之王”。在音乐领域,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并发展父亲的圆舞曲传统,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蓝色多瑙河》等,这些曲目至今仍广受世人喜爱。今年是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主办方特举办了此次专场演出。
专场演出中,濮阳市华夏卫风乐团受到活动主办方的高度重视,将整个音乐会的半场时间交给了他们。在全场关注的目光中,濮阳市华夏卫风乐团副团长、古琴演奏家张中亚率领团员身着飘逸的汉服登场,宛如从历史中走来。他们不负众望,用古老的非遗乐器奏响了“濮阳好声音”,让世界领略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演出结束后,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李松和乐团成员亲切握手,对他们的精彩演出给予高度赞扬。
张中亚介绍,乐团在此次演出中使用的乐器,件件都是大有来头的非遗“瑰宝”,包括9000年前的骨笛、7000多年前的陶埙、4000多年前的古琴和瑟等华夏上古时期的乐器复制品。骨笛的灵动、陶埙的深沉、古琴的高雅、瑟的柔和,相互交织,让现场观众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古琴曲《流水》、弦歌《卧龙吟》、萧瑟和鸣《渔舟唱晚》、弦歌《枉凝眉》、弦歌《春夜别友人》等,每一段流淌的旋律,都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华夏卫风乐团组建于2011年,是由一批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乐团以传承国乐为己任,用古八音讲述黄河故事、君子故事,传承国乐文化、《诗经》文化、卫风文化;先后整理、编排了多部关于黄河文化、龙文化、《诗经》文化、卫风文化的艺术作品,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乐团先后受邀参加中日韩民族器乐文化交流演奏会、中国古琴艺术节,多次联合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举办专场音乐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记者了解到,联合国中文日与濮阳有着不解之缘。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时间定在每年的谷雨日期,即4月20日前后。根据中国古代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因此这一天与谷雨节气关联。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选择谷雨前后举办,正是为了致敬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濮阳是仓颉文化之乡,修建有仓颉陵,每年举办的仓颉庙会和谷雨祭仓颉等祭典习俗,均被列为省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考查角度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但物体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在传播。
2、声音的传播
(1)条件
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2)回声
①定义:人们把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作回声。
②回声测距的原理:若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所用时间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则所测的距离为。
③原声与回声间隔大于0.1s时,人才能将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否则,原声与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声速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①影响因素
与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
②声速一般随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特性
(1)音调
①定义:人们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②频率: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叫作频率。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越高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
③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④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听起来越清脆;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听起来越低沉。
(2)响度
①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
②振幅:物理学中,把振动的幅度叫作振幅。
③决定因素: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振幅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
①定义:我们把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称为音色。
②影响音色的因素:音色与发声体本身有关,即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
4、噪声及噪声的防治
(1)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为噪声。
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