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表达情感类题型
答|题|技|巧
第一步:
理解题目,判断情感态度。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其背景和情境,对其中涉及的作者(人物)情感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表达的情感是积极还是消极,或是中性的。
第二步:
1.四抓:(1)注意标志性词句。即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抒情议论句,或者反复出现的句子(段落);(2)抓住文章中心理描写的词、句;(3)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句;(4)作者(人物)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
2.一联:联系作品主旨,把握作者(人物)情感态度。
第三步:
组织答案。结合自己对作者(人物)情感的判断,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常用情感词进行勾联、整合,得出答案。
答题格式:内容+情感【通过写……内容,抒发了/表达了/流露出/寄寓了作者(人物)对……(对象)的……(情感)感情。】
常用情感词:感激、感动、热爱、喜爱、关爱、关心、无奈、同情、惋惜、怅惘、眷恋、怀念、思念、留恋、敬重、敬佩、钦佩、赞颂、赞扬、期待、愤怒、批判、讽剌、揭露……
『典型问答』
1.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思考探究”第二题)
【点拨】体会课文中的情感,理解本文叙事中的情感变化。
【答案示例】1.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来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2.就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许多背景资料也佐证了父子之间曾有过相当尖锐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2.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的感人之处在哪里?(七年级下册《老王》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
【点拨】明确本题要求答出作者“愧怍”的原因,以及对“老王”心存“愧怍”情感的内在表现,即文章主题。
先从词语本义入手,结合句段、全文内容等探究词语的具体指向。
“愧怍”意思是惭愧。文中作者对老王“愧怍”,一是老王抱病上门送礼是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谊;二是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的角色,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自己不是成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
这种感情是作者“一再追忆”“琢磨”之后“总觉得心上不安”,而生发出来的情感,是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制,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责的自省精神,这也正是本文的主题。
【答案】“愧怍”一词的竟思是惭愧,作者感到“愧怍”,是因为作者没有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觉得对不住老王的情谊:作者反思自己自命清高,一直充当给子者,不解人意。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不幸者的悲悯关怀,“愧炸”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制,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责的自精神。
解
解
真题·思维剖析
(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
毕淑敏
①原以为到了北极,以北极冠名的北极熊应该不少,虽不能像早年间的荒山野兔遍地跑来跑去,但每天见上几头应该不成问题。真到了北极圈内,我才发现那里生存环境的恶劣,真不是我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能轻易想象的。除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上有些许苔藓类植物苦苦挣扎,其余皆无边冰海。
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憩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
③这是我第一次见北极熊。
④它并不算很大,身体灵活,毛色雪白,估计肚子里的油水有限,不曾被环斑海豹的脂肪染黄。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