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的名称,而演变成了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
宋朝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亲自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霑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不由令人感叹,一个帝王竟对美有着如此细腻的体悟。
宋历代君王都崇尚「文治」。成熟的哲学思想,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
下面就从形而上的诗词歌赋、山水书法过渡到形而下的器具用度生活四艺,带你真正领略宋代领先千年的极致审美和雅致生活。
■宋|诗词歌赋
宋代借三百年昌运盛世,文人雅士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将对自然的感悟融入禅意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
宋词无疑是极美的:
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胜景;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城市繁华。
既有「红酥手,黄滕酒」的甜蜜;也有「明月夜,短松冈」的悲伤。
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可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词也有极慷慨豪迈、苍凉悲怆的一面,如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
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
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如果说唐代鼎盛的背景下,诗歌充满了青春、自由而欢乐的氛围。那么及至两宋,时代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现世人生,不强调世间万物,独在意个人心境,清雅的宋词随之兴盛。
最早的词是文人写给歌伎传唱的曲子,后来就形成长短不齐的固定句式,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表达复杂的心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是什么?就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很多流传千古的好词,都是借助其它事物,委婉含蓄地传递情感,体现了某种胸怀和心境。
例如诗人韦庄,擅借美人来表达情感,通过写美人思离别,以此来哀悼唐朝的灭亡。
辛弃疾则好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个人志向。比如,不直白地说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地用「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样的词句表达。
无论是盛唐之音,还是宋词之意,其实都是在传递一种胸怀、思想和心境。这正体现了李泽厚所言:「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如果说,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词的格调,那么从唐诗到宋词审美趣味的变化,就可见时代背景在诗词歌赋上的烙印。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宋词,作为文学的一大巅峰,大大拓宽了情感表达的分辨率。
■宋|山水画卷
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影响至今的辉煌时代,当属两宋。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艺术思潮活跃,作绘画品精湛。
从唐到宋美学发生质变。唐代绘画偏重人物,宋代则偏爱山水。唐酷爱大红青绿的鲜艳之色,宋则偏好黑白水墨的淡雅之姿。
宋朝绘画不仅仅是追求技术,更追求画中意境。少了矫饰之气,多了份自然平和。
这个时期山水画最大的发展是:哲学影响了山水画的技法。宋朝的哲学非常重视「格物」——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找出构成事物的道理。
「格物」精神运用于绘画,就是对于自然山川:岩石的质地、水流的波纹和树叶的季节等都研究的极为认真细致。
如北宋范宽的《溪山旅行图》,瀑布水流从高处激流而下,而下方却只是茫茫水汽,身临其境之感扑面而来。
再比如南宋马远的《水图卷》,用十二幅画,来描绘不同水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表现,这都是格物的精神。
北宋初期秉承五代以来「大山大水」,无论高山林木还是江河湖海,都十分注重气势,或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深山」,或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
其中尤以「三家山水」李成、范宽、董源为代表。
「宋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异其趣。《画鉴》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其中尤以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最具代表性。高山肃穆庄严、矗立静止,而溪水却潺潺流动、动静结合,透出一种非凡的力量,层次丰富,墨色线条力道十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溪山行旅图」中,人只是行于大山大水里极其微小的存在,宋人深谙,人生不过广袤宇宙中的匆匆过客,所以用「行旅」而非「旅行」。敬畏自然,留下谦卑。
至北宋中后期,不再单纯讲究线条气势,而更追求一种内在神韵,既精准描绘外在形象,又充分表达内在感情。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极致。
中间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山水画至南宋有所变化,恢宏气势的山水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