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弟子规知识竞赛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docx
文件大小:29.1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4.93千字
文档摘要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2025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弟子规知识竞赛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第I卷

一.参考题库(共80题)

1.或饮食,();长者先,()。

2.《弟子规》宣扬的核心思想是?

3.“便溺回辄净手”中“辄”的意思是()

4.请问“黄花不比秋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是谁的诗句?

5.弟子规原文中说“做人最要紧的是道德、学问、才干、本领,这些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迎头赶上”的句子是哪一句?

6.请解释“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7.请解释“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8.请解释“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9.知未的,勿轻传。()

A、知道没有的,不要随便乱传。

B、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C、知识不够,不要随便乱说人。

10.晨必盥,();便溺回,()。

11.“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人知之愈思勉”主要揭示了什么道理?

12.你不要因为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要因为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贬低自己。请用《弟子规》格言回答。

13.《弟子规》中主要阐述的是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

14.“温水煮青蛙”在《弟子规》中的喻意是什么?

15.二十四孝中有个怀橘遗亲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用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应该是哪一句?

16.“事勿忙,忙多错”。忙的释义()

A、繁忙

B、帮忙

C、催促

D、慌张

17.《弟子规》的原名是什么?原作者是谁?

18.如何别让人家烦感和讨厌?

19.请解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20.物虽小,();苟私藏,()。

21.请用一个字揭示中国传统道德概念的核心。

22.按《弟子规》的要求,是不是文化知识越多证明人品素质越高?

23.商鞅移木立信,言出必行,行必果,取信与民,主要目的在晋朝动荡的时代里为了安抚民心而作出的一些果断举措。

24.“修身养德、严俭治家”主要讲述的是修身必先注重德行的修养,对待家人严厉,日常出入简朴的方式及理念来管理自己的家庭。

25.整部弟子规共()句?

26.你知道“卧冰求鲤”是讲谁的故事吗?请简述故事情节。

27.请解释“是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28.父母呼,();父母命,()。

29.《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中的“具”是指();亲所恶,谨为去中的“去”是指()

30.佛家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尊佛,为恶者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只待发觉的早晚。为善或为恶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在他善念出现的时候,我们给予他鼓励,为恶者从此未尝不能从善。感化一个人弃恶从善即是大善”。请用《弟子规》中的话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1.学习《弟子规》最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注重()的修养

32.请问“己所不欲勿施他人”在孔孟之道中解释的是哪个字?

33.善意的谎言不要教孩子过早地去说,在《弟子规》中称为?

34.“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中“省”在本句中字意是看望、问候的意思。

35.《弟子规》共分几个部分?多少句子?多少个字?

36.《三字经》中“首孝弟次见闻”与《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是同一含义吗?

37.同是人,类不齐。()

A、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

B、同样是人,种类不一样。

C、同样是人,类别不整齐。

38.《弟子规》是哪个朝代产生的?

39.“见人善、即思齐”本句中“善”的字意是善良的意思。

40.请解释“知未的勿轻传”。

41.孔子曰:人皆可为尧舜。只要我们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人生习惯,只要我们不自暴、不自弃,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都有接近于我们心中的圣贤,每一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一个人都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此句话请用《弟子规》言文叙述。

42.出必告,();居有常,()。

43.请背诵[入则孝]的前八局言文。

44.俗语“亲兄弟,明算账”是说()

A、恩欲报,怨欲忘。

B、与宜多,取宜少。

C、凡取与,贵分晓。

45.“诈与妄、奚可焉”中的“诈”字在本句中字意是妄为及言语。

46.在联合国的基座上铭刻着众多名言中,唯一的中国警句是什么?

47.在《弟子规》中,“进必趋,退必迟”中的“迟”是指?

48.朝起早,();老易至,()。

49.《弟子规》中的“弟子”是指()

50.行高者,名自高。()

A、一个人走得越高,名声就越大。

B、一个做好事的人,名声自然会很好。

C、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

51.“说话多不如少”请解释回答?

52.《弟子规》中,“倘掩饰,增一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