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传说
潮神伍子胥
有关潮神伍员(子胥)的传说(一)
员将死,曰:“而悬吾目於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遂自杀。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於江。
——《吴语》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于江。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化。
—《国策乐毅报毅惠王书》,《史记·乐毅传》同
言子胥怨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史记索隐》
胥死之后,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盖子胥水仙也。
—《越绝外传》
吴王赐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势不可御。
又,越王赐文种死,葬于国之西山,一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於海。故前潮来审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吴越春秋》
昔子胥死於吴,而浮尸於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文种城於越,而伏剑於山阴。越人哀之,葬於重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之胥,后重水者大夫种。
——《水经注》
有关潮神伍员(子胥)的传说(二)
夫差杀伍子胥,煮之於镬。乃以鸱夷橐投之於江。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昔传子胥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抉吾目悬於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鲇鱼皮裹吾尸,投於江中,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自是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馀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祠焉。
——《录异记》
俗人云:“涛是子胥所为”,妄也。子胥始死耳,天地开辟,已有潮水矣!
——《抱朴子》
世言子胥溺死,而海神之为潮汐,此妄说也。而或者谓昔人言潮无出子胥前者,固为举书朝宗之语,而齐宣尝欲遵海观潮舞矣。且屈原云:“听潮水之相击”,而《易》亦有“行险不失信”之言。自有天地,即有此潮,岂必见纸上而后信哉?子胥漂於吴江,适有祠庙当潮头,不知丹徒、南恩等潮,且复为谁潮耶!
——路泌:《路史发挥》
注:上述部分典籍原书已佚。此据清代俞思谦《海潮辑说》引自《永乐大典》
吴越王强弩射潮
武肃王以开平四年八月筑捍海塘,怒涛冲激,版筑不就。表告于天,祷胥山祠,函诗一章置海门云:“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唐借与筑钱城。”因采山阳之竹,造矢三千只,羽以鸿鹭之羽,饰以丹朱,炼钢火之铁为镞,以丙夜三更子时属丁日,上酒三行,祷云:“六丁神君,玉女阴神,以此丹羽之矢射蛟灭怪,竭海枯渊,千精百怪,勿使妄干,惟愿神君,佐我助我。”明日募强弩五百人,以射潮头。人用六矢,每潮一矢,射以一矢。射至五矢,潮乃退。
——《吴越备史》
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间,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树。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宋史·河渠志》
江挟海潮为杭人患,其来已久。白乐天刺郡日,尝为文祷于江神,然人力未及施也。至梁开平四年八月,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通江门之外,潮昼夜冲击,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又致祷於胥山祠,乃以诗一章函钥置海门山。既而潮水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成,久之,乃为城邑聚落。凡今之平陆,皆昔时江也。
——《咸淳临安志》
杭州连岁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钱尚父俾张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渐退。罗刹石化为陆地,遂列廪瘐焉。
——《北梦琐言》
吴越王钱筑捍海塘,怒潮急湍,版筑不就,乃造竹箭三千只,羽簇具备,於叠雪楼命“水犀军”架强弩五百以射潮。潮头东趋西陵,遂以其基,以铁贯幢,用石键之而塘成。建候潮等城门,又置龙山、浙江二闸,以遏江潮入河。
——《十国词笺》
海神归冢
钱塘江口,浙江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涛,水势折归,故云折江。浙山亦曰定山。定山突出浙江数百丈。按《郡国志》云:“涛至此辄抑声,过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涛处,行者赖之,云是海神归冢。
——《太平寰宇记》引虞喜《志林》
箭厌江涛
五代钱王射潮箭,在候潮门内左手数步。昔江潮每冲激城下,钱氏以壮士数百人候潮之至,以强弩射之,由此潮头遂避。后遂以铁铸成箭样,其大如杵,作亭泥路之旁,埋箭亭中,出土外犹七尺许,以示厌定之义。然潮汐之来,常失故道,临安府专置一司,名“修江司马”。——《古杭杂志》
禹渡浙江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王闳渡钱塘江,遭风,船欲覆,闳拔剑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