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活在课堂里》读后感1.docx
文件大小:15.2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2.88千字
文档摘要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2024年寒假,我跟随团队按照每三天大约读40页的进度读完了这本书,我温习了传统的课堂、了解了国外的课堂、设想了未来的课堂,感觉岁月不拘时节如流,发展太快,作为一名教师,成为一名未来合格的教师,学习是必须伴随终生的,学习力是决定未来制胜的法宝。但一切还来得及,借着书中给我的启发,鼓励自己去实践去记录关于课堂的一切。?

一、明晰理想课堂的标杆,不断践行

?理想的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新手老师,从模仿起步,到熟练驾驭,再不断创新,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不管是模仿的课堂还是创新的课堂,都可以6个字为标杆:实、长、清、细、深、融。

叶澜先生用5个“实”字,诠释了好课之“实”的理想标准。

?一是扎实。扎实的课有意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这堂课后,学生获得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或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或者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充实。充实的课有效率。以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课堂获得最多的收获,产生最大的成效。

三是丰实。丰实的课有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实现预设又超出预设,在学生那里生成更多的收获。

四是平实。平实的课是常态。将各种磨练和熬炼渗透在日常课中,才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五是真实。真实的课有缺憾。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课。通过课堂中的缺憾,找到发展成长的空间。

“长”即生长。引领学生在“刨坑”“攀岩”或者“拔节”中向上生长,推动学生往上突破,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清”即清晰,是整体意义上的教学思路清晰。包括了解学情;对所教学科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和深入挖掘;有清晰的目标,具体精准;内容清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合适;教学指令清晰。

“细”是指拥有对课堂点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细节之一,训练的起点;细节之二,合作前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细节之三,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需要;细节之四,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细节之五,时间底线,不低于3分钟的合作学习,低于这个时间底线的合作学习,一定成不了高质量的合作学习;细节之六,分组;细节之七,分工。明确:谁主持?谁记录?谁代表小组发言?谁来补台,进行补充发言;细节之八,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我们小组认为”;细节之九,评价反馈。细节之十,组际互动。细节之十一,台上台下互动;细节之十二,板书;细节之十三,巡视。教师要发挥指导力、介入力、提升力和引领力;细节之十四,动笔,提醒学生圈画、批注和记录;细节之十五,学段特性;细节之十六,学科知识特性;细节之十七,素养特性,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建构不同的小组合作。

“深”是深度学习。思维、情感、审美都要有深度。

“融”让课堂融起来,包括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五育融合。?

明晰课堂标杆,仰望它、遵循它、实践它,从而活在课堂里,课在,生命在!

二、品读多样化课堂,设计自己的课堂

李政涛教授详细的介绍了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和未来的课堂等。每一种课堂都有利有弊,没有完美的课堂,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各种课堂的长处,再灵活运用,打造适合学情的属于自己的课堂。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我们的课堂吸纳了西方的思想,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为了让孩子们全部参与课堂,我们的课堂设立了多个小组,课堂上我们随机抽取小组和组员回答问题,借助十六进制多媒体功能——随机提问,随机小组提问,加分比拼、投影展示课堂学生的生成性作业,多媒体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为了继续我们小学教育的优势,我们的课堂仍然注重基本计算,特别是数学,计算的正确率高低基本上决定了数学成绩的好坏。在目前的状态下,大班额教学仍然是我们的常态。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孩子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们把知识融入到了项目中,让孩子们在一个个的项目中学会科学思考——观察、提出问题、假设、检验、谈论交流、表达、结论,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在做中学、学中研究、创新。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书中《手的大小》一节让我心随神动,这节课的整个过程:(1)教师让学生说出比较手大小的各种方法;(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手的轮廓,并统计所占的格数。教师展示一张画有方格的纸。(3)学生报告统计结果,教师将其记录在大的统计表中。(4)学生用手抓珠子,统计并记录所抓的珠子数。(5)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比较手的大小。(6)评选班级中谁的手最大,谁的手最小,谁和谁的手一样大。根据珠子数和格子数判断出班上最大的手和最小的手。教师请两对学生认为一样大的手来比较与展示。其中一对的手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被判定大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