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文字学导论 第四节秦系文字第五节隶书课件.ppt
文件大小:6.26 MB
总页数:10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63千字
文档摘要

(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1.石刻和墓志文字有明确年代的最早的西汉隶书刻石,是地节二年(前68)巴州民杨量买山记和五凤二年(前56)刻石,都是宣帝时候的东西。东汉碑刻一般使用隶书。东汉晚期碑刻上的隶书,书法往往很美,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华山碑、史晨前后碑、西狭颂、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和熹平石经等魏和西晋碑刻一般也使用隶书。东晋碑刻则已多用新隶体。南北朝以后,楷书就成为碑刻上的主要字体了。墓志的性质和墓碑很近。亲属在死者墓中放置墓志的风气,是从晋代才流行起来的。南北朝时墓志盛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规格。东晋南北朝时代的碑刻和墓志,是研究新隶体和楷书的重要资料。2.簡牘文字《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佚書叢殘》武威漢簡江陵鳳凰山漢墓竹簡阜陽漢簡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孔家坡漢簡《肩水金關漢簡》《額濟納漢簡》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定州漢簡上孫家寨漢簡高臺漢簡關沮漢簡胥浦漢簡《尹灣漢墓簡牘》《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居延漢簡》《敦煌漢簡》羅布泊漢簡江陵張家山漢簡金石銘刻在選擇字體上往往比較保守,簡牘上的文字通常使用日常使用的字體書寫的,就研究漢字形體演變來說,其價值超過碑誌上的文字。在西漢簡上可以看到隸書逐漸成熟和草書逐漸形成的情況。在東漢中晚期的簡上可以看到早期的新隸體。(二)汉代隶书的发展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西汉早期武帝晚期汉武帝之后到东汉晚期,隶书仍然有不少变化,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隶古定和隶定隶古定:指用隶书的笔法来写“古文”的字形。隶定:指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东汉刻石石门颂《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石。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礼器碑礼器碑《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山林《韩敕碑》、《韩明府修孔庙碑》,系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所刻,原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乐庑。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载“碑高七尺一寸,广三尺二寸,碑阳正文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右侧4列,列4行;左侧3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制造礼器等事。碑阴及两侧刻资助立碑人姓名及钱数。碑字完整.为研究汉隶艺术的重要资料。秦系文字的形体小篆的形成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成的,不是由籀文“省改”而成的。传世的新妻虎符和近年发现的杜虎符,都是秦在统一前铸造的,但是铭文的字体跟统一后的文字简直毫无区别。我们可以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秦文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变化首先,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其次,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秦文字资料《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4里耶秦简,文物出版社,2012岳麓书院藏秦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文物出版社,1987萧春源:《珍秦斋藏印·秦印篇》,澳门市政厅,199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1孙慰祖:《古封泥集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孙慰祖:《中国古代封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1990王辉:《秦文字集证》,艺文印书馆,1999王辉:《秦出土文献编年》,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第五节隶书的形成(一)秦代隶书的形成《汉书·艺文志》、《说文·叙》: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从地下出土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商鞅矛镦(秦孝公前342)在秦国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法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字仅仅由于这种变化,就有了浓厚的隶书意味。在睡虎地秦简抄写的时代,隶书已经基本形成。睡虎地秦简与小篆字形的比较秦隶秦简所代表的字体可以看作由篆文俗体演变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