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第11章微电影画面拍摄专题介绍
第6单元
提要
在微电影创作中,影响作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仅就画面而言,精彩的、具有一定技术质量和美学价值的画面无疑能提升作品的档次。画面拍摄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很难一一详述,现就微电影创作中较有可能碰到的情况做大致介绍,包括自然景观、人物活动和其他画面三个部分。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一、拍摄日出和日落
拍摄时机的选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相对较短,光线变化快,理想的画面效果稍纵即逝,因此最好在日出或日落前半小时做好充分的拍摄准备。
拍摄地点的选择:如果是拍摄以风光为主的画面,应选择理想的制高点,这样既可以延长日落的拍摄时间,又可以更好地表现太阳周围云层的变化。
画面构图:拍摄日出和日落的画面时,要处理好地平线。不要把地平线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将地平线置于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或下方三分之一处最为合适。
白平衡运用:拍摄日出和日落时,白平衡调节至关重要。在常规拍摄中,一般要求以再现的手法,尽量正确还原画面色彩。而拍摄日出和日落时,要求以表现的手法,尽量使画面的色彩效果夸张一些。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二、拍摄夜景
夜景拍摄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就是五光十色的城市街道夜景,还有乡村夜景和城市局部夜景等多种情况,因此要用不同镜头分别处理。
对夜景环境光的处理,主要需用高光,画面才不灰。因此,一定要在画面中安排几个亮斑。这不仅能在技术上保证画面不灰,而且可以使画面形成明暗对比,使该暗的部分暗下来,同时光斑也是夜景光线的特征,能使人感觉真实。
如果拍摄夜景中的人物表演和活动,就需要进行人工辅助照明,但要注意拍摄顺序。先拍远景,再拍全景、中景和近景,最后拍特写。
拍摄夜景除了正常的布光外,还可利用其他便利的客观条件。例如,雨后即使没有积水,地面也是湿漉漉的,可以增加反射光,使地面产生层次感。这时可以借助积水表现建筑物和灯光的倒影。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三、拍摄模拟夜景
要解决滤色片的设置和白平衡的调节问题,通过白平衡调节制造出画面整体偏蓝的效果来。在白天拍摄模拟夜景,应将活动的人物置于树林、山洞或其他的深色背景中,再把阳光处理成“月光”效果,使画面出现应有的层次感。此外,还必须将明亮的天空压暗。
将天空压暗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使用中性天光滤色镜或透明灰色塑料片将天空压暗
(二)利用偏振镜将天空压暗
(三)利用曝光方法将天空压暗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四、拍摄雨景
(一)拍摄小雨
在这样的天气下拍摄雨景,一般需要借助前景来表现。例如,将滴落雨水的房檐和溅上水珠的玻璃等作为画面的前景,可以为观众留下雨天的印象,同时也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雨天的光线弱,景物的亮度反差较弱甚至很弱,但光线色温却比晴天高,一般在7000k左右。拍摄时摄像机的滤色片应选5600k+1/4ND挡,然后再调节白平衡,可获得较好的画面效果。
拍摄时不要用顺光机位,尽量选择较暗一些的背景,同时注意避开大面积的较亮天空。为了使画面呈现出雨丝的效果,应尽量减少摄像机的运动,同时要把拍摄距离放远一点,尽量使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近一些,这样小雨的特点就比较明显了。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四、拍摄雨景
(二)拍摄大雨
拍摄大雨时,为了表现雨点或将雨点拍得明亮些,除了选择较暗的背景作衬托外,还要注重拍摄时机位的选择。一般宜采用侧光或逆光机位,这样可使雨线形成闪亮的银丝状。亮的雨线和暗的背景会产生丰富的层次,强烈的对比也会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在大雨中拍摄时应注意,摄像机镜头要与雨点之间拉开一定的空当,以免雨水溅到镜头上,因为哪怕只有米粒大小的雨点落在镜头上,也会使被摄主体模糊不清。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四、拍摄雨景
(三)拍摄人工雨景
在拍摄人工雨景之前,先用消防车将整个地面喷湿,确保不同景别画面内的地面都是湿漉漉的。如果需要产生细雨霏霏或大雨滂沱的雨景,可利用造雨机的水龙头将水往上喷,使之成为飞溅的水花,同时用吹风机将雨丝向一旁吹斜。雨量要在拍摄时通过水龙头的压力和喷水的角度适时调整,以适应不同作品情节的需要。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五、拍摄雾景
日出两小时以后,由于光照加强,雾气另一面出现乳白色,远景开始由浓变淡,近景的物体视感清晰,此时是拍摄雾景的最佳时。
在安排画面的构图时,应尽量选择有远景、中景和近景的景物,以便所摄的画面既有纵深的空间感,又有朦胧的含蓄美。同时,还应选择外形轮廓及线条明显的景物作为主体,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一般不要超过四分之一,同时宜用大面积浅色调的背景突出暗色调的主体,以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第1节拍摄自然景观
六、拍摄雪景
拍摄时要尽量利用带雪的树枝、树干、建筑物等作前景,以增强雪景的表现力。另外,拍摄降雪景象时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