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时代团队研究生内激发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docx
文件大小:45.43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7.64千字
文档摘要

新时代团队研究生内激发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双带头人”团队师生联合党支部为例

张德远,蔡军,陈华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100191)

研究生创新培养一直是国家教育教学的重点。2021年“十四五”开局,开启了破解“卡脖子”问题、创新放首位的新征程。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高校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上肩负着重大使命与任务[1]。我国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随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和所发挥效能变化而不断调整[2]。本文深刻剖析了以往粗放型经济建设时期团队研究生外激励创新培养的不足,分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时期团队研究生内激发创新培养的挑战,以“双带头人”团队师生联合党支部为例,展示了新时代团队研究生内激发创新培养模式和建设成效。

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是科教深度融合的全面育人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本团队明显感觉到传统外激励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不足,迫切希望团队能深层次内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以往过度注重从外部评估表面成绩,不利于研究生安心从事实质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创新工作,影响创新的目的和着力点,出现了一些研究生走上“重论文轻素质”“重数量轻质量”的畸形发展道路。因此亟须团队深层次、正确的科教价值观的思想及方向引导,使研究生创新培养回归自然本真和真实需求,设法使研究生的实质性创新潜能从团队内部激发出来。

以往极力追求个体成绩的排名,不利于重大问题联合解决和长线攻关,使“卡脖子”基础性、工程性问题长期得不到有力解决。因此亟须从整体上构建具有团队价值观的力量和组织,增强团队研究生创新培养在交叉性学科和攻坚性工程上的整体凝聚,设法使研究生的系统性创新合力从团队内部激发出来。

以往片面注重论文国际著名期刊的发表,不利于创新方向、成果和知识的本土化积淀,使国家前沿科教阵地难以形成稳固的基础支撑,因此亟须团队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基础平台成长壮大,落脚到研究生创新培养在学科和专业平台上的产出并落地生根,设法使团队研究生的平台性创新体系从专业基础上萌生出来。

以往单纯导学、弱化导思的育人方式,不利于全素质、宽视野、大胸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使新生代难以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任,因此亟须团队加强导学、导思双激发的育人创新,并扩展到团队研究生创新培养在全链条、各层次上的一体互通互进,设法使师生团队育人性创新效能从内部激发出来。

通过上述分析,本团队研究生培养尝试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务实的工作作风,综合系统地分析判断问题的内部根源,从基础师生团队、基层支部组织入手,探索并实践解决上述中外激励培养研究生创新低效能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新时代研究生内激发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

所尝试的团队内激发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是将研究生内在创新潜能、动能与外部需求匹配并主动激发出来,凝聚并提升整体内部个体创新效能,激发研究生创新天赋。然而,旧的培养模式被打破,新的培养模式尚未系统形成,本团队师生面临以下思想困境和行动挑战,需要深入分析探索。

1.上下思想联通难。国家科技创新使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凉的衰减问题[3]。究其问题原因是思想上科研体系与教育体系“两张皮”未实现有机融合,进一步原因是发展方向上越往基层想法越多元、关系越高阶、体系越复杂,最终使团队研究生导学层面在思想和方向上难以精准地上下联通。

2.打破追求创新数量难。研究生管理部门自上而下通过各种物质奖励和政策约束,外激励被动响应调动研究生创新积极性,在资源匮乏和出口单一的背景下能起到一定创新激励作用[4]。但在资源丰富、方向多元、思想多元的新时代,经简单输入和约束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用人市场需要,只有具有实质创新、务实推进的贡献才能适应新一代团队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3.重大创新动力内外匹配难。国家科技创新需要有更大理想抱负、更高科技视野的战略性人才,这需要基层团队导师与广大研究生形成创新使命的思想联通、育人发展的方向认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将团队师生的科研创新和教书育人同国家创新使命与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这关系到以什么作思想武器、以什么作方向指南。需要团队师生因地制宜由内及外激发出内外更精准匹配的重大使命感、内外更协同共振的发展方向。

1.克服创新急躁情绪难。随着科技创新外部压力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内部压力与竞争也随之不断升高并加剧,致使一部分研究生的创新效能感显著下降,甚至产生了“躺平”的消极情绪。其原因很大程度是“重实战精神号召、轻思政文化建设”及大局意识空化、文化自信不足导致。

2.集成创新组织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初期,项目小、课题小、目标小的研究生孤军创新培养模式下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激励成效[5]。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