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就业育人路径研究.docx
文件大小:43.72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6.76千字
文档摘要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就业育人路径研究

王志超祁祺

[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已成为常态,在特殊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所面对的新形势与挑战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紧缺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对就业育人进行探索,提出搭建多元化就业育人合作平台、建立全过程就业育人服务体系、完善理论及实践教学管理、建立育人成效反馈、评价机制、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就业育人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育人;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2022010238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2022-11-18

据统计,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2022届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预计达到1076万人,毕业生人数以较为显著的速度不断增加。各高校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深化产教融合等一系列举措保障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并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相连,以社会需求及市场需求为前提,提供定向型人才联合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就业育人实践项目,以解决就业困难问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合作培养模式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产教融合不深入等诸多问题,校企合作如何有效开展就业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本文就校企合作视角下对就业育人路径进行探索。

一、校企合作视角下就业育人的意义

2021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推动高校实验室进一步向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开放,创造更多创业机会。2011年6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2021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将实习实践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开发更多实习实践岗位,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难主要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平衡的问题,毕业生就业预期与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存在错位,高校与社会缺乏沟通,教师资源落后,高校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缺乏清晰认识,无法形成“社—企—校—生”四方联动沟通机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1]。在校企合作下以就业育人为导向,更有利于打通社会与学生沟通壁垒,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对于解决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线企业及行业资源的获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而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使毕业生更具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节省人才培养时间及成本,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优质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实现双赢。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有以下三种就业育人模式。

(一)订单项目模式

订单项目模式一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或事業单位因自身项目需求亟须人才支持,基于项目为基础由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项目所需人才的一种模式,项目既可是短期的也可是长期的,但往往以短期项目偏多。该模式能满足企业短期需求及利益,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毕业生实习实践能力,但订单项目式合作往往合作不紧密,缺乏长远利益需求,对高校就业育人的促进作用有限。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该模式一般由企业、高校双方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融合一体,互相促进,寓教于研,企业侧重于技术研发,高校侧重于基础研究,通过双方研究的结合促进课程体系的更新,使得学生所学理论及实践符合社会进步需求,学生能力获得企业较高的满意度。该模式下校企互助,合力共赢,合作关系较为紧密,是就业育人有效途径之一。

(三)政府参与的全面合作模式

该模式由政府主导,高校及企业、研究院全面联合培养。以社会长期进步、人才发展需求、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三个角度长期开展合作,在政府的推进协调下提高各组织、部门的参与度,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扩大了就业育人覆盖面,在政府监督管理下开展全面合作,合作关系往往较为紧密且具有长效性,该模式解决了就业育人单项合作、合作关系浅显等问题,提深了校企合作的合作层次,能够真正实现就业育人目标。

三种就业育人模式,一定程度上给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