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docx
文件大小:43.34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6.86千字
文档摘要

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摘要]“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三全育人”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高校应切实掌握其深刻含义,并结合教育管理实际,加强对教育管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如此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质量。首先,介绍“三全育人”相关内涵及时代特征;其次,明确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提高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成效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育;教育管理;“三全育人”;体制改革

[基金项目]2022—2024年四川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构建高职院校深度融合的三全育人机制实践研究”;2021年度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党建重点课题“基于‘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视角的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DKY2021001Z);2022年度四川民办教育协会一般科研课题“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三全育人机制体制改革研究”(MBXH22YB47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8-0041-04[收稿日期]2022-12-20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既是对当前育人各层次、各环节、各领域载体资源的重组,亦是对中长期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局势和新任务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讲话为新时代高校统筹育人资源、提升育人质量、开展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三全育人”内涵及其时代特征概述

(一)“三全育人”内涵概述

“三全育人”可以解释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三方面内容。展开来讲,“三全育人”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等三个维度入手,对受教育者开展各种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理念。

(二)“三全育人”时代特征

新时代下新的育人要求为“三全育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具体如下。

首先,全员育人需要联合政府、高校、社会与家庭,各方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协同配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学校层面来讲,“三全育人”需要高校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学服务的所有部门与人员都成为育人主体和参与者,加快构建“人人皆育人”的工作格局。

其次,全过程育人需要高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系统协调和正确引导,针对从学生走入校园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制订系统化、分阶段、分层次以及逐年级提升的育人方案,从而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全覆盖。

最后,全方位育人指的是从空间角度“地毯式”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针对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所有方面进行各项教育的濡染,通过高校、社会、家庭的相互配合,实现管理、教学、服务的协同共进,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二、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部分高校存在对“三全育人”认识不够深刻的问题:过分注重知识讲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过于注重智育,忽视了对学生各项综合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对此,高校需要以行为支撑、氛围打造、制度保障为抓手,以凝聚人心、激活潜力、培育人才、服务师生为工作目的,弘扬科学精神,遵循育人规律,竭力打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知识链、文化链和实践链。高校应逐步进行政治工作育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制定全新的育人策略,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二)为新时代高校指明人才培养的核心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开展“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为新时代高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核心。

(三)明确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不断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视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因势利导,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把握和总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关注校情、督导学情、把脉课程质量体系,坚持围绕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