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张何,傅昕,张儒,彭宜
(湖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政策,培养科学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1-2]。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逐步被现代智能化方式取代,进而改变了我国相应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模式[3]。生物制药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4-5]。而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人数仅为1.7万,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为0.9万,仅相当于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1/4。市场的发展造成企业对于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陡增。由此可见,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医药相关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湖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具有70年工程教育积淀的地方本科院校,2000年在地方高校中率先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学校始终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高精尖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具有更具体的实践能力的人才[6]。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应注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培养过程的整合性、知识掌握的综合性等,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
面对医药行业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生物工程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布局和调整,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医药行业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体目标为:(1)生物制药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设计与培养全过程;(2)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搭建校内、校外两个人才培养平台并相互深度协同;(3)充分利用校内和企业的专家资源,培养学生丰富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从业基础;(4)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人文素质、科学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早期生物医药行业由于周期长、投入大、发展慢、自主创新不足及人员待遇偏低等因素,很多学生及家长对其抱有偏见。为使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医药企业的勃勃生机,我们邀请相关企业的高管和高端人才作为特聘讲师走进学校课堂,增进学生对生物医药发展战略、国民健康及社会发展的认识。同时,通过组织师生到企业现场参观,近距离感受生物医药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研发生产环境条件等,引导学生树立到企业从事生产研发与生产一线工作的正确就业观。
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缺少工作经验,难以被企业接受。因此,校企合作日益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7-8]。结合新一代工业生物制药产业的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联合,构建了“德技相融”的课程新体系。该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依据学科前沿与社会发展更新知识体系;应用案例涵盖了环境、医学、药学、生物等前沿交叉领域,突出跨学科的新工科意识;另外,坚持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与专业的交叉融合。
围绕生物制药方向,吸纳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传帮带,完善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问交流,并参与企业培训,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研室内部举办课程教学教师交流会,不定时审查教案,督促教师修订教学大纲,提升各理论课程群的授课质量。同时,以德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化师资队伍。
对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建立了“一个导向、三个结合、五个注重”的校企联合平台,即坚持以服务生物医药、生物材料与食品安全行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导向,通过校企导师联合培养、校内课程学习与企业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现代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道德。
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校院两级督导、校院教研室三级保障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与有效运行。通过三级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联动机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估,保证教学质量与培养质量[9]。同时,除传统课堂教学外,为特定学生量身定做导师制及第二课堂,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学业,开展创新实践研究,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我们制定了内部和外部评价机制,由学院副书记负责、教学副院长协助,学院设有专项岗位负责此项工作,通过学校内部座谈、问卷调查以及QQ、微信等对毕业生跟踪反馈,形成内部评价机制。同时,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及对参与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校友的跟踪调查两方面,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了解关于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