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课程中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生物学课程中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开展多元评价,保障评价的合理性和综合性;开展整体与局部并重的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开展基于科学标准的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开展基于反思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发展性。此外,本文还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评价量规的开发和研制、注重评价的持续性及系统性、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运用于评价这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以期为广大师生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顺利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12-0089-0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常规课题项目“新课程视域下生物学跨学科实践学习研究”(FJJKZX23-84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在学习主题中设计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这一主题,同时对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学习主题的关系、跨学科实践活动类型、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及跨学科实践的评价等均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
近年来,广大教师和课程教学研究者对跨学科实践这一学习主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1][2]目前,关于跨学科实践的研究重心多集中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对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以上情况,本文旨在初步探索并思考初中生物学课程中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
1研究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研究和建立评价方案有助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维金斯(G.Wiggins)所倡导的UbD(UnderstandingbyDesign)教育理念强调“以终为始”教学设计原则,即从最终的学习结果出发设计精准的评价方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3]这一理念对于教师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提高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确定该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明确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依据学习目标制订具体且指向明确的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这样的工作程序将极大地提高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目标指向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
1.2探索和思考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是
《义教课标》要求的新任务《义教课标》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中,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提出了“多元评价”的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中,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提出了“着力考查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综合评价项目完成质量”的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的构成中,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由纸笔测试、实验操作性考试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测评三部分组成。这些评价指南和要求对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提出了新任务: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该如何设计?如何实施?
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顺利完成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和课程教学研究者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2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2.1开展多元评价,保障评价的合理性和综合性
“多元评价”既是现代评价理念的要求,也是《义教课标》对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评价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具体表现为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方法多元。跨学科实践活动应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路径,涉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评价内容应具有覆盖广泛及评价综合的特点。例如,“饲养家蚕”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包括:方案设计、实践过程、实践成果和展示交流四个方面;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评价方法包括:对饲养方案及实践报告的文本性评价、对装置图的科学性评价、对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对饲养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以及对展示汇报和交流反思的表现性评价(见表1)。
“多元评价”能够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出发,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工程任务完成情况(结出蚕丝的数量和品质)以及对活动的反思与改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避免评价的偶然性和片面性,体现《义教课标》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要求,综合评价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反映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
2.2开展整体与局部并重的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义教课标》要求教师在对跨学科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要避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不重表现”的情况,既要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