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下“多语种+”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研究——以黑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为例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基础部,黑龙江哈尔滨150431)
2019年,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的举行,为我国外语学科的创新性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创新型课程建设主要从“学科专业的外语”“大学公共课程的外语”两个方向入手,并通过教学改革来推进。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各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地域特色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专业英语”课程创新为切入点,从新外语的角度出发,利用SWOT法分析黑龙江省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探索黑龙江省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黑龙江省共有26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各院校优势专业特色鲜明,包含工科、林业、农业、财经、石油、旅游等。其中“985”院校1所,“211”院校3所,“双一流”院校3所,被评为国家特色英语专业院校3所。大部分高校的本科英语办学历史悠久,因此在英语教改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高校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政策,不断创新英语人才培养思路,创建英语人才培养环境。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院校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配有同声传译室、外籍教师,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此外,多所院校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接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开阔学生的国际眼界。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工程英语、文秘英语等,旨在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
随着新文科浪潮的兴起,黑龙江省各高校积极抓住改革信号,探索自身的新文科发展道路。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自身工科优势为出发点,开设了“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辅修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英语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叉学科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20年,黑龙江大学利用自身文科专业优势,先后开设了“英语翻译”微专业以及“商务英语”微专业,旨在培养“专业+英语+翻译”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可见,在新文科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英语创新型课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黑龙江省高校英语创新型课程建设虽然有了初步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首先,“多语种+”国际化英语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简单相加或生硬地捆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要解决专业复合的接口问题,以及如何在新外语课程体系建构中凸显英语的主体地位与学科优势,因此如何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以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趋于同质化,课程设置未结合黑龙江省地域经济发展特色,也未凸显院校的专业优势,课程设置理念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纯语言人才培养观念上,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当今社会所需的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相脱节。钟焜茂[1]提出地方院校的英语专业应主动适应新文科理念,找寻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空间,重新定位并错位发展。此外,黑龙江省各高校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要凸显自己的英语专业特色。鉴于此,结合地方经济、人文特色以及学校专业特色的研究亟须加强。再次,黑龙江省各高校在“多语种+”的选择上仅局限于一些常规化的“法律、旅游、工程、商务+英语”的模式,未能跟上数字、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步伐。《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建立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2],表明了现代数字技术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显然,在英语课程建设中融入现代数字科技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最后,黑龙江省各高校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在新文科背景下,并未抓住英语思政课程建设的新方向,大部分只是在原有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思路上戴上装饰性的“新文科”帽子,其实践思路没有变化。与以往不同,新文科的英语思政课程建设呈现出创新、融合、全球和中国性四个较显著的特征与趋势,新外语课程建设要切实与新文科理念相结合,强调英语的跨学科属性和文化输出功能,因此如何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和成果走出去”应是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融入的重点内容与方向,需明确探讨。
近年来,黑龙江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利用地域优势,充分挖掘本省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振兴黑龙江省的政策与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向外型经济特征逐步显现,2015年“龙江丝路带”建立,2019年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2022年黑龙江全“数”前进,拥抱数字经济“新蓝海”,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无限商机吸引了海内外诸多商家前来办厂经商,国际性博览会、论坛、赛事等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