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宝贵的人力资源,培养少数民族地区迫切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社会支持角度为切入点,从思想引领、搭建平台、精准帮扶、实践育人四个方面阐述了江苏T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维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总结了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助学帮困、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等方面建立支持体系的成效启示。
[关键词]社会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9-0000-04[收稿日期]2022-10-27
2021年,是党的民族工作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纳为了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重要内容[1]。作为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共筑“中国梦”的一股有生力量,有助于实现党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获得的所有支持的总称,是与弱势群体息息相关、相伴相随的一种社会行为[2]。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国家、政府、高校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帮扶,已成效初显。但现有的帮扶多以经济资助为主,大多数高校还未建立起包括精神、学业、心理、能力、就业、创业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帮扶体系。与普通大学生个体的教育性社会支持资源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显得更为匮乏。本文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以江苏省T学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实践为例,从社会支持视角下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多维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建制化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江苏省T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T校是一所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残疾人事业专门人才培养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21年底,T校在校大学生8149人,少数民族大学生近840人,约占在校生比例的10.31%,其中涵盖27个省(区)、35个少数民族,分布于8个学院,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康复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小学教育、残疾人事业管理等专业。T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铸魂为根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规律[3]。通过配齐少数民族辅导员,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团——红石榴家园[4];通过不断拓展“经济资助+精神激励”的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菜单式的素质发展提升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提供思想领航、助困帮扶、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赋能、学业指导等多维度的教育管理。近三年以来,T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平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及情感认同度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入伍、入党,主动回到家乡,回报家乡的人数逐渐增多,涌现出省级“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者、省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奖者、大学生年度人物、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一批先进典型。
二、江苏省T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维教育管理实践
(一)强引领,树牢学生理想信念
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首要任务。T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全过程。以“学雷锋”“五四”“七一”、建党100周年、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化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校史学习,开展“学党史,树理想信念;学典型,树人生标杆”的“不忘博爱初心,牢记青春使命”的“双学”主旋律教育活动;开展以“励志、修身、博学、爱国”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与所在市区委统战部门联合举办“宗教政策宣传进校园”,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邀请市公安局、法治校长向全体辅导员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制宣传;通过主题教育观影活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去极端化”“防渗透”等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博爱文化讲堂”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开展以共抗疫情、爱国励行、博爱自强等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观红色景点,观看爱国教育影片等活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通过组织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藏族学生与在校部分残疾学生、孤儿、贫困学生等一起开展冬至日包饺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