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探析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因此,要着力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亲和力的提升绝非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进行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与教育对象之间产生的相互吸引和认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体验,是多要素相互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从其构成要素来看,包含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介体亲和力、教育环体亲和力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教育手段重灌输轻引导、教育内容生硬缺少温度、行为内化外显落实欠佳。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后,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能够真正建立情感的共鸣和交流,彼此交流更顺畅,使话语在输出质量上更具效果。因而,要着力提升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如春风拂面,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接受。另外,当下高校教育对象以“00后”学生为主体,他们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教育亲和力要求更高,当教育呈现沉闷无趣时,往往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功能发挥都会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根本任务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对象对国家倡导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等的认同和践行。具体来说,便是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而这些教育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当亲和力不断增强时,这些看似原本枯燥的政治语言便可能被赋予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及由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延展带来的张力,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会增强。
渗透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显性隐性相结合的。其不仅体现课堂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直观心理冲击,以及所带来的愉悦、接受与悦纳感,还体现为润物无声的隐性渗透。通过高校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划,如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及示范作用,增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的情感渲染效果,合理借助校园自媒体等,让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力量,对其思维和行为不断产生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具有阶段性与时间性,当教育对象的眼、耳、手等感官与思想政治教育任一构成要素发生交集时,其内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便被触发,不断进行思想、行为的交流碰撞,随着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态势好坏取决于各教育要素带给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既可能由于某一次课程中教师的风趣讲授而态势变好,也有可能在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浸润中慢慢提升,当然也可能由于某场缺乏吸引力的文化活动而态势转下。亲和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运动的,是一个持续、恒久的过程,呈现会或高或低,但不会有割裂和中断。因此,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放在动态的过程中去考虑,始终保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在线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多方协调、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力量,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性。正如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中,教师通过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强化价值观引领,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能吃苦、担大任的使命担当,课堂外学生感受到的是周围师生向上、奋进的校风和学风,自然会对课堂知识产生更深的认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反之,则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因此,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入手,着力提高每个环节每个要素的正面引导力和吸引力,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过程中的负面因素。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特征,在探究其提升路径时,以此为切入点,强化正面有利条件,弱化负面不利条件。系统思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范式,是对系列分散问题进行排列整合,并以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视角予以分析的思维方法,对指导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其既与现在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相契合,也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和呈现特征视角,提升亲和力提供了路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内含教育主体子系统、教育环体子系统、教育介体子系统、教育资源子系统多个要素。在教育主体亲和力系统中,高校的每一名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