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杨光覃永晖贺寒辉
[摘要]在新时代与新工科背景下,分析了地方高校“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与不足。通过完善抗震知识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融入课程思政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等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旨在全面梳理结构抗震设计知识,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教学效果调查显示,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全面、授课方式得当、课程思政教育有力、考核评价体系设置合理,学生教学接受程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基本实现了教学与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应用型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HNJG-2020-0724);2020年度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应用型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GZD2012);2021年度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教学改革研究”(FRjg212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4-0097-04[收稿日期]2022-10-11
“结构抗震设计”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抗震设计理论和抗震设计方法,培养结构抗震设计与施工人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各高校教师对该课程提出了很多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任玲玲、马肖彤等[1-2]为实现地方结构抗震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冯若强[3]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实际震害的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贾冠华等[4]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扩展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潘毅等[5]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新时期,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交叉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必然趋势。范萍萍、陈丽华、郑晓芬等[6-7]在课程中融入了课程思政教育,探讨了课程思政在新工科及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将“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知识和技术教育“升级”,并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分析对象,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与土木工程前期基础课程有很大的关联,在毕业设计中同样需要融入和扩展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训练,因此,这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传统教学中,虽然课程安排考虑了先后顺序,但是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各门课程教师各司其职,教学内容虽有交叉融合,却很难通过“分”“总”的形式将地震对建筑影响的知识串联起来,导致结构抗震知识点没有形成体系;第二,教学知识内容陈旧,教材缺少最新的地震震害案例和抗震理论与技术,没有及时更新结构抗震设计相关标准规范,也缺乏对地方抗震设防与建筑结构设计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第三,由于“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理论知识较多,与规范结合紧密,课程实践性强但缺少实验与实践环节,重点及难点抽象深奥,且受限于过于陈旧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起来缺乏兴趣,同时课程评价反馈体制不完善,教学效果较差,与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易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缺少结合新时代和新工科背景下的社会行业发展对学生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新工科理念,“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突出学生为本的理念,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地方及专业特色,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同时,教师要起组织、引导、监督和推动作用,培养结构抗震设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一)完善抗震知识教学大纲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课程为结构抗震理论分析学习的基础,其结构抗震和构造设计的知识点涉及“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房屋建筑学”“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等专业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