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林业升级为专业学科的必要性和措施
孟鹏刘静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这要求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尤其是智慧型城市林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林业是森林培育学的一个研究方向,还没有升级为独立的专业,缺乏领域专业性人才,难以满足构建生态和智慧城市的人才需求。优化城市林业目前的学科定位,探讨和分析城市林业升级为专业学科的制约因素,对城市林业升级为专业学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培养城市林业专业人才,推进城市林业的学科建设,促进社会的城市林业建设。
[关键词]城市林业;智慧城市;专业学科
[基金项目]2021年度青岛农业大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高分子化合物对针叶树细胞膜的稳定性影响及其机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2-0014-04[收稿日期]2022-03-16
城市林业的思想最早产生于美国,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了学术意义上的“城市林业”概念,并率先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1],这也标志着城市林业学科的初步形成。1970年以来,仅在美国就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其中大部分院校设置了城市林业专业,包括伯克利大学自然资源学院、明尼苏达大学森林与自然资源管理学院、华盛顿大学环境学院、耶鲁大学城市研究学院等。我国城市林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9年,我国开始研究国外城市林业的发展,1992年,首届城市林业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城市林业的指导思想、规划布局原则和发展战略,“将森林引入城市,将城市坐落在森林中”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城市中人们的普遍共识。2000年,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城市林业选修课。2004年,华南农业大学招收城市林业方向的本科生,后来该专业陆续招收研究生。至今,城市林业方向研究生招生单位仅包括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等三所院校;本科生开设城市林业课程的农林类院校,也仅有10余所[2],包括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石河子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
一、城市林业目前的学科定位
城市林业的学科定位一直不太清晰,有人认为是城市学与林学的交叉学科[3],也有人认为是多学科交叉整合的横断学科。从现实的教育体系来看,城市林业隶属林学一级学科,并从属森林培育学二级学科,是森林培育学二级学科的一个方向。
二、城市林业升级为专业学科的制约因素
自城市林业概念被引入我国,关于城市林业的研究成为热点,论文数量持续攀升,2008年达到峰值,之后研究热度出现波动,虽有下降趋势,但仍体现了城市林业教学和科研存在的瓶颈和进行城市林业学科改革的必要性。
(一)缺乏长远规划,变动性大
城市林业建设从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然而实际没有被完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甚至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森林结构与功能常因城市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导致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变换交错,没有固定调查标准地,难以开展长期的城市林业研究和对比,亟须提高城市林业的地位,从顶层设计上将城市林业设置为独立专业。
(二)理论不够完善,实用性不足
长期以来,城市林业学科没有产生和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观点,导致该领域研究出现瓶颈,以至于近几年城市林业发展缓慢,研究热度减退。同时,城市各类新型污染不断出现,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过密导致的诸如病毒流行、污染物多样化等问题日渐突出,亟须城市林业专业快速改革和发展,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扩大研究范围,承担改善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任。
(三)缺乏管理人才,城市林业集约性差
目前该领域人才建设亟待加强,一般从业人员大都缺乏专业基础和教育背景,高端研究型专业人才极度缺乏[4]。由于认识和技术滞后,缺乏业务精通的管理人才,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城市森林布局和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城市森林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无法承受环境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城市森林健康正持续遭受有害生物的威胁,如松材线虫危害马尾松、黑松等多个松科针叶树种[5],美国白蛾危害白蜡、枫杨、毛白杨、楸树、文冠果、黄栌、西府海棠、柳树、杜梨等多种城市绿化阔叶树种[6],还有国槐尺蠖、锈色粒肩天牛、蚜虫等危害重要行道树种——国槐[7]。迫切需要业务精通的管理人才从空间和时间层面管理城市森林系统,促进城市森林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四)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
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还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