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能源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docx
文件大小:42.57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6.2千字
文档摘要

新能源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王文豪吴复忠

[摘要]“工程热力学”是贵州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基于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教学团队从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和建设工作,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与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热力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绵钛生产蒸馏过程中杂质去除机理和动力学研究”;2021年度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镁还原四氯化钛气熔界面反应的动力学特性研究”(黔科合基础-ZK〔2021〕一般261)

[作者簡介]王文豪(1989—),男,安徽蒙城人,博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工业流程节能理论与技术研究;吴复忠(1970—),男,安徽枞阳人,博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储能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6-0092-04[收稿日期]2022-04-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2]。《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3]。课程思政建设就是通过教学设计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家国情怀和法治意识等元素的政治思想教育。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贵州大学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建设项目。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能源动力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及提升热能有效利用的科学[4-5],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基本热力过程和流动过程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贵州大学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将“工程热力学”课程列入本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工程热力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不仅对本课程的教学有积极作用,对同专业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也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引作用。

一、“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施方案

通过“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达成知识的、能力的和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地说,学生要能够从能源及其转换效率等基本定律出发,建立能源转换及热能系统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形成能源效率的基本知识结构,建立热源—工质—系统—环境一体化的观念,具有能源管理与能源经济决策的基本素质。

(一)“工程热力学”教学团队建设

贵州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组建了“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团队,形成了“老带新”的教师成长培养模式,搭建了“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教学团队结构。同时,教学团队的任课教师积极培养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时刻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保障“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教学团队深入了解本校电气工程学院热能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和材料与冶金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三个专业的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难点,实时修订教学大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寻求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二)“工程热力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教学团队在“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1.结合时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可结合《巴黎协定》、碳达峰、碳中和等节能减排降碳领域的热点时事,使学生认识到全球能源危机及“工程热力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倡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节能的意识;结合“神舟十二”“神舟十三”等航天器飞行过程,在热力学循环装置和“热功转换”的教学中,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