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docx
文件大小:44.47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8.01千字
文档摘要

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

晏琼成喜雨

[摘要]“物理化学”是一门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课程,而中外合作的授课模式为“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仅要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更需要培养学生拥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理念,为将来成为高层次全球通用型人才打下牢固的思想意识基础。因此,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的“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遵循“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以中外双方共同商定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为指导,以物理化学发展史展现合作共赢发展理念,结合中国产业化实践坚定“四个自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為着力点,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为将来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外合作;物理化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202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改革和建设专项项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14520152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6-0118-05[收稿日期]2022-05-11

中国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兴未艾,各个层次的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都在蓬勃发展,教师发掘出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材料,建设了很多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形成了系统的学科思想政治建设理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也在不断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了北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在会上强调:“各校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1]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专业覆盖面广的课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同时,“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高度结合的特点,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2]。国内各高校“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果。“物理化学”也是北京交通大学与滑铁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中外教师分工合作完成课程的全部内容。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会有较多海外留学深造的机会,面临多种意识和文化冲击,因此,加强“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学生海外留学期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中外教师合作授课模式下课程的思政建设更具挑战,课程思政研究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理化学”中外合作授课的背景和方式

北京交通大学与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办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是北京地区高校中第一个被教育部批准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外综函〔2012〕49),是北京交通大学第一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国内极少数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自2013年开始招生以来,已连续招生8届,合作双方高度重视项目发展,积累了许多合作办学经验。两校综合双方科研实力,融合两校优势课程,充分发挥北京市纳米科技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紧跟国家纳米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高铁和智慧交通战略需求,将纳米光电及能源器件技术作为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米材料与技术基础知识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从事纳米材料与技术相关研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端复合型人才[3]。

在课程建设方面,该专业总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滑铁卢大学教授讲授,且前两年核心的全英文专业课由外方和中方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由专业教学建设委员会确定,授课教师共同协商执行。这种一门专业课由中外教师合作授课的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双方教师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比如外方教师授课方式灵活,但全英文讲授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候中方教师会对外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和答疑。而中方教师也可以在与外方教师交流听课的过程中,学习他们注重实践、注重问题的启发式教学。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这种中外双方合作授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化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采取的也是中外教师合作授课的方式。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外方教师讲授3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为热力学;中方教师讲授38学时,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中方教师全程参与外方教师的课程授课,包括听课、提供课程思政素材、参与习题课的讲解等。双方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讲授上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和配合。实践证明,中外合作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