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微课在“沉积岩石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参加第八届全国高.docx
文件大小:40.0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16千字
文档摘要

微课在“沉积岩石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思考

任影,巩磊,高崇龙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2.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沉积岩石学”是地矿、石油类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全面介绍了沉积岩(物)的沉积过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岩石成因与分布和沉积环境产物[1]。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突出实践、注重应用,提供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可服务于区域地质考察、油气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勘查等多个领域,是培养适应国土资源系统和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地质人才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矿产资源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满足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沉积岩石学”课程课堂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

自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后,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热点。钟南山院士讲授的“支气管哮喘概论”微课是首届微课大赛的特别奖[2]。本文以对第八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沉积岩石学”微课作品的思考为出发点,探讨微课在“沉积岩石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些学者在“沉积岩石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实习基地建设、物理沉积模拟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3-8]。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教学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现有“沉积岩石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可能存在如下影响教学成果的问题:(1)课程体系庞大、知识点繁多、教学难度大的学科特征与平时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加权求和的学生最终成绩评定办法,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效果欠佳,在“学以致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与挑战。(2)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按照多媒体提前制定模式下的“既定内容读取”,不仅降低了课堂上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信息冗杂的多媒体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现有的“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中大多数教师均为专业出身,缺少师范类背景。同时,年轻教师有活力、学历高,但职称偏低、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青年教师而言,如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仍存在不小的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改善教学模式成为重中之重。探索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整合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和模式,讲透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青年教师的必然使命,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目的而摆在青年教师面前的一大挑战。

DavidPenrose率先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微课的概念,并认为在相应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型的知识激发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一样的效果[9]。本质上,以网络课程形式存在的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获取平台,允许学生根据其想学习的内容搜索相应的资源,有效节约学习时间的同时,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诉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沉积岩石学”授课过程中,微课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点的选取与教学过程两方面。此次以“沉积岩石学”课程知识点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为例设计的微课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表1“沉积岩石学”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本次微课知识点是“沉积岩石学”课程中碳酸盐岩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后,不但能够对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前期学习的“现代碎屑沉积环境”形成对比,而且为后续学习“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搭建系统的知识结构。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这一知识点的选取,具备了启发性、代表性、独立性与完整性。

虽然本次微课属于基础理论部分,授课的主要形式是语言讲授,但恰当的知识点引入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微课的引入采用启发式提问方式,以我国南海秀美的自然风光如多姿多彩的珊瑚礁和纯白色的碳酸盐沙滩等现代碳酸盐沉积切入,并与我国渤海的秦皇岛黄金海岸等现代碎屑沉积进行对比,引入现代碳酸盐究竟在哪里沉积这一科学问题。

在讲透基本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掌握独特的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应是本次微课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与关键。在讲授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目的与意义。其次,说明相较于古代碳酸盐岩,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研究更为便利、直观、高效,在明确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后可依据“将今论古”原理指导古代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研究工作,体现出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法。在讲解碳酸盐台地内部次级环境类型时,采用直观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厘清不同次级环境特征的同时,使学生对碳酸盐台地的认识由平面拓展到立体。随后,采用问答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阐释沉积环境对碳酸盐沉积特征的决定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