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暑降温全攻略
汇报人:sky
目录
01
中暑基础知识
02
科学预防措施
03
场景化防暑策略
05
急救与医疗处置
04
特殊人群防护
06
健康生活方式
中暑基础知识
01
中暑的生理机制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负责维持体温稳定。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无法有效调节体温,导致产热大于散热,体温持续升高,进而引发中暑。
体温调节中枢失衡原理
01
高温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中含有钠、钾等电解质。电解质流失过多会影响神经和肌肉功能,引发热应激反应,如肌肉痉挛等,加重中暑症状。
汗液电解质流失与热应激反应的关系
02
症状分级识别法
先兆中暑症状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症状
除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重症中暑症状
包括热痉挛(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热衰竭(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有疲劳、乏力等表现)和热射病(高热、无汗、昏迷)。
高危人群画像
如交警、保洁员、民工等,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体力消耗大,易中暑。
户外工作者
身体负担重,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若不注意防暑,容易中暑。
孕产妇
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好,对夏季高温不能适应,易患暑热症。
婴幼儿
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且在高温天气往往食欲不振,身体机能下降,易中暑。
老年人
高危人群画像
如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等,身体抵抗力弱,高温易加重病情。
慢性病患者
脂肪层较厚,不利于散热,在高温环境下更易中暑。
肥胖者
瘢痕组织影响皮肤的正常散热功能,增加了中暑的风险。
全身瘢痕面积≥20%者
高温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且发作时身体反应异常,中暑风险较高。
癫痫患者
科学预防措施
02
智能补水策略
01
分时段饮水量表制定
清晨醒来喝1杯水,补充睡眠中流失的水分;上午分2-3次共饮2-3杯水;下午分3-4次共饮3-4杯水;晚上临睡前喝1杯水,老年人半夜起夜后也应适量喝水。这样分时段饮水,能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02
电解质饮料科学配比解析
电解质饮料中,钠的含量一般在4-8mmol/L,钾的含量在0.7-2mmol/L。例如常见的运动饮料,会按照科学比例添加钠、钾等电解质,以补充人体因出汗流失的成分,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环境控制技术
01
温湿度黄金区间揭示
夏天人们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28℃,相对湿度为40%-65%。在此区间内,人体处于正常理想的热平衡状态,能有效避免中暑等不适情况。
02
遮阳设施与空气流动协同效应演示
在窗户安装遮阳帘、遮阳棚等遮阳设施,可阻挡阳光直射,减少室内热量吸收,一般能使室内温度降低2-4摄氏度。同时打开相对的窗户形成空气对流,让空气流动带走热气,合理通风可使室内温度降低3-5摄氏度。两者协同能更好地实现室内降温。
穿戴防护系统
冷却背心通常采用特殊的相变材料或放置冰袋的设计。相变材料能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保持身体凉爽;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则通过冰袋的低温来降低体温,为户外作业人员提供较好的防暑效果。
UPF值即紫外线防护系数,选择防晒装备时,UPF值越高,防护效果越好。一般建议选择UPF值在50+的防晒衣物、帽子等,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冷却背心材质特性解析
防晒装备UPF值选择标准
场景化防暑策略
03
户外作业管理
在高温时段,为户外作业人员制定轮岗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例如,可将户外作业时间划分为多个时段,让员工轮流作业,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建立热暴露时间累计预警机制,实时监测户外作业人员的热暴露时间。当累计时间达到一定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作业人员休息或采取防暑措施,预防职业性中暑。
高温时段轮岗制度
热暴露时间累计预警机制
居家空调使用
空调清洗周期表
构建空调清洗周期表,建议每年清洗空调2-3次,分别在夏天使用空调前、使用过程中以及不再使用空调时进行。对于中央空调,需定期进行检测,使用专业消毒剂,杀灭空调内滋生的病菌和螨虫。
01
节能模式下的温控曲线优化
优化节能模式下的温控曲线,从舒适和健康的角度讲,夏天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28℃,最低不宜低于22℃,夜间空调温度不应低于24℃。通过合理设置温度,既能保证舒适度,又能节省电能。
02
移动防护方案
设计应急降温包配置清单,包含冰袋、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淡盐水等物品。冰袋可用于冷敷降温,藿香正气水和清凉油可缓解中暑症状,淡盐水可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应急降温包配置清单
配备车载急救系统,如车载空调、便携式风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