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0.32 M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1.53千字
文档摘要

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01.病原学特征02.流行病学要点03.临床表现与诊断04.治疗策略目录.05.预防与控制

病原学特征01

病毒分类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天花病毒同属,是致病的正痘病毒之一。

该病毒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2022年非流行国家病例多为西非分支。病毒结构猴痘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约200nm×250nm,有包膜,内含结构蛋白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

其基因组为双链DNA,长度约197kb,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病毒分类与结构

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如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宿主范围猴痘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

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生存特性0102病毒宿主与生存环境

流行病学要点02

动物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其病变渗出物、血液、体液等具有传染性。

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被其咬伤、抓伤而感染。人际传染源灵长类动物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以及胎盘垂直传播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尚不能排除性传播。传染源

普遍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需加强防护意识。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与诊断03

潜伏期与早期症状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

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这是与天花的重要区别之一。皮疹特点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多呈离心性分布。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临床表现

疑似病例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诊断标准

治疗策略04

0102一般护理发热处理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

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对症支持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细菌感染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其他并发症并发症治疗

预防与控制05

标准制定符合以下标准可以出院: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出院标准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确诊病例需隔离至结痂完全脱落。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采取接触预防、飞沫预防措施,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隔离措施个人防护医院感染控制

谢谢大家主讲人:XXX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