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docx
文件大小:43.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6.9千字
文档摘要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李晓芳李春光曹静

[摘要]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站在新工科视域下,对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致力于培育能够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大力进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型专业人才;策略分析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共生视角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2021JSJG707);2021年度常州工学院教改课题重点项目“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jgkt2021-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061-04[收稿日期]2022-11-22

我国为了推进产业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进步,设置了新工科专业,致力于培育大批优秀且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有了人才基础保障,可以支持国家整体加快发展速度。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站在全新的发展角度,将传统工科与新工科进行结合,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来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进行培育[1-2]。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2017年,为了能够进一步加深产业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内部联系,教育部门在复旦大学举办了工程教育发展会议,对新工科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决议。在2018年,关于新工科的相关实践项目通知被正式发布,通知包含多项内容,其中较为主要的有计算机、互联网、工业智能,涉及的主要层面有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科技等。简言之,新工科是指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专业工程技术学科。我国计算机类专业技能的应用需求不断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但就目前高校的教育情况来看,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教育理念较为薄弱

社会对于优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都非常大,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目前所呈现出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育理念仍然较为落后,尚未充分意识到培育计算机类优秀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提升,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导致虽然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能力,但是毕业投入工作后,无法灵活地应用已学知识,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极强,高校不仅要开展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教育;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都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和环境,学生的思维被困在课堂中,自身的实践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二)人才培养定位过于模糊

多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在经过系列的教育改革后,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的工程教育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造成现存问题的一大因素是人才培养定位过于模糊,没有真正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使得教育局限性仍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思维被封锁在理论知识课本中。虽然目前部分高校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有相应的发展模式,但是具体执行时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这导致高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存在盲目性,毕业后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

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专业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时期,人们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革命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新经济形态下,出现了许多新型产业,例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想要推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持。但是目前这些领域均缺乏优秀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类创新应用型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各领域重点研究的問题。高校针对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要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注重突显院校的优势,对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调研,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产业需求,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立足点,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培育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后期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标准,人才需要具备工程师基本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以此作为教育模式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