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课程边界衔接问题研究
罗芳,高飞,欧庆于
(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安全系,湖北武汉43003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为实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1]。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3]。围绕提升学员网络信息防御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各门课程之间如何进行有序衔接才能构建一体化、融合式的课程体系,聚力服务于学员网络信息防御能力素质的全面生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网络空间安全发展需要,具有突出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文与科学素养,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4]。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课程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与综合性实践环节五段式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打牢学员专业基础为目标,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密码学等课程;综合性实践环节由前导专业课驱动,主要培养学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检验整个培养周期内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各课程模块之间符合递进式衔接关系,较好体现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理实兼备、面向应用的特点。
目前,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课程衔接更多体现为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外延式衔接,各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师资等方面的内涵式衔接体现不足,课程之间关联度弱、衔接不畅,不利于课程教学内容的交融,以及学员网络信息防御能力素质的全面生成。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员毕业后涉及政、产、学、研、用各领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等工作。针对其岗位职能综合性强的特点,综合实践类课程以培养学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密码学综合实践、网络安全综合实践、信息系统安全综合实践及信息内容安全综合实践等课程。虽然综合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不断提升,内容也日趋丰富,但教员对综合实践教学认识仍有一定局限性,存在将综合实践环节简单等同于原理验证实验的情况,缺少对前导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体系的贯穿和综合运用,系统开展综合设计和体系对抗的实践方法和手段亟待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攻防兼备的特色在课程中体现不突出。
综合实践课程中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员掌握密码学、网络安全原理等多门前导课程知识,并具备程序开发等基本技能,课程所需知识体系分散。同时,较前导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习难度明显增大,学习方法也有较大区别。在教学中学员普遍存在前导理论知识遗忘多、工程实践能力弱、学习吃力的问题,通过综合实践课程促进学员网络空间信息防御能力生成这一高阶目标,难以有效达成。
教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加工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的,但长期以来,受自身工作经历的限制,课程师资之间难以打破边界,特别是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员之间缺乏深度沟通、主动协作,片面地从本层次课程目标出发来理解和加工教学内容,教员自身知识结构衔接不畅直接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通过开放的视角,从学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高度,从学员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系统性角度,考虑课程之间的延伸性,课程对接容易出现断层[5]。
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衔接,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基础。对于综合实践类课程,需要以岗位能力为牵引,按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促进综合实践类课程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契合,实现综合实践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岗位指向性。以此为基础,细化综合实践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与前导专业课程知识及能力体系的联系,科学系统地挖掘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点,界定不同课程模块课程目标的差异点和共通性,构建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课—岗位任职能力三者在目标层面的逻辑递进关系,形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纵向衔接贯通。同时,提升同类课程教学目标的横向连贯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联动,以构建立体的课程目标体系。
综合实践类课程既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还要输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内容交叉衔接的立体平台。
1.深化“理实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综合实践不能等同于信息安全原理验证,以及信息安全设备使用配置。一方面,教员在授课中要将密码学、网络安全原理、信息系统安全等前导课程知识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成系统地开设体系对抗性实践,在真攻实防中引导学员综合运用前导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网络空间安全实际问题。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学员从原理、操作、维护、对抗多个维度,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