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pdf
文件大小:619.7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1.19万字
文档摘要

1

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1840-1927)

陈宏明

摘要:文章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前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及地理分布概

况,总结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特点,揭示了造成中国近代工业畸形分布的原因,

最后分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分布状况所造成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加

深人们对中国近代工业分布状况及其影响的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近代工业;地理分布;影响

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以小农经济而闻名于世的农业国家,但是中国的工

场手工业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水平。只是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

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才被它们的近代工业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近代工业是在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以后才缓慢地成长起来的,由于受到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

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近代工业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道路,而且在地理

分布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分布的不平衡和偏在性方面,这种

畸形的工业分布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及地理分布概况

中国的近代工业,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的。其原因是清政府在

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在东部沿海及沿长江一线开放

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于是便有外国商人开始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于是中国

具有近代意义的工业也出现了。而中国自身的工业发轫,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结果,产生于洋务运动之中。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洋务派的推动下,开

展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这些新式军事工业的发生,一则由于

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之役,腐败的清政府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军器不如人,认为这

是中国遭受列强侵凌的主要原因。二则清廷能扑灭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完全是

赖洋人的武器而凑效,他们深感先进的军事工业的重要。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

是官办性质,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因为:第一,在经营管理上,推行的

是一套腐朽的官僚制度,各厂、局都被洋务派官僚视为本集体的政治资本;第二,

在生产技术上,完全依赖外国,这些企业实际上是控制在洋人手中。[1]

70年代以后,洋务派开始从“自强”转向“求富”,除了筹备海防海军,还

创办了一些民用工矿业(包括煤矿、炼铁、纺织)和交通运输事业(如轮船招商

局、电报局),洋务派创办这些工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供应军事工业所需要

的原料,同时是希望从这些民用工业中获得大量利润,以解决危困的财政问题。

这些近代民用工业,其经营方式或为官办,或为官督商办、或为官商合办,政企

不分,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1本文曾在《经济研究导刊》,2013(15)上发表。

1

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要比军事工业晚10年。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最

早出现在机器缫丝业领域。到90年代初,广州附近的缫丝厂就发展到五六十家。

[1]1882年以后,上海也陆续出现数家缫丝厂,但在资本和技术方面都赶不上广

州。

继缫丝业之后,中国近代棉纺织业也出现了。在沿海的一些城市和内地的重

庆、太原等地不断涌现面粉、火柴、造纸、印刷、玻璃、制药等厂,为适应航运

业的需要,民族资本在上海、广州、汉口也建造了一些船舶修造厂。在内地的不

少省份,煤炭开采业也在纷纷举办。

由上可见,中国早期的近代工业,是在中国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

条件下发生的。外国资本首先进入各通商口岸,在这里兴办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工

厂。在外国的影响下,以及为了适应外国在中国掠夺原料和推销商品的需要,除

了清政府举办的工业外,民族工业在通商口岸地区也相继出现,民族工业主要是

轻工业,与外资有明显的依附关系。

1895-1911年,是中国近代工业初步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中日马关

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

资兴办工厂,从此外资在华办厂合法化。于是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辟,中国富裕的

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列强开放,外资工厂在中国境内迅速发展。在这

些地区,国人在具体利益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鼓励下,也纷纷举办新式工业,从而

使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1895年至1896年,上海、宁波、无锡、杭州、

苏州、常熟等地,均有纱厂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