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用胡杨精神育高水平农业人才.docx
文件大小:43.8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6.73千字
文档摘要

用胡杨精神育高水平农业人才

张金汕吴鹏昊石书兵

[摘要]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农业是新疆重要产业,而高水平农业人才却十分匮乏,农学毕业生跨行择业的比例居高不下,基層农业部门长期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难。为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水平农业人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学校红色基因,以胡杨精神为引领,铸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根基,并以现代教育理念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探索农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胡杨精神;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20年度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农科背景下边疆农业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基于新疆农业大学‘图志班卓越农林人才模式的实施”(PT-2020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2-0181-04[收稿日期]2022-03-30

农业是新疆重要产业,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而农业人才则是推动新疆农业长期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然而,由于新疆地处祖国边陲,基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跨专业考研、跨行业就业,各类“逃离”农科专业的情况屡见不鲜[1]。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网络文化及多元价值观对学生认知和精神的冲击越来越大,导致学生立志学强专业、奉献报国的动力不足,主动学习农学专业的积极性不高,进而缺乏爱农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课堂师生讨论效率低下,培育高水平农业人才的难度加大,造成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与本校总体办学定位“丝绸之路经济带高水平现代大学”有一定差距。为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育人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以新农科建设内容为导向,以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涂治先生为楷模,选拔2014级、2018级优秀一年级本科生,组建“图志实验班”(图志142班和图志182班)作为专门培养对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胡杨精神为引领,赓续学校红色基因,培养爱农学农、吃苦耐劳、政治素养过硬、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科学研究能力强、实践创新本领高、有时代精神和梦想的高水平农学人才,实现因材施教、优才优教,探索我校农科专业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边疆特色的优秀农林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一、现况分析

农科类专业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就业率不高,校内培养模式固化,教学资源分散,学生缺乏主动性,且传统的授课体系和培养体系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学生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极大地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和班风,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2]。学生面临就业择业时,急功近利,不愿扎根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品德。根据近年来新疆高校农学人才培养、就业及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农业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存在的问题

农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目标依然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很多学生迫于城市就业压力才会选择基层和涉农企业,但基层单位相对落后,大多数岗位待遇不高,企业也同样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生活环境相对简陋,配套设施滞后陈旧,医疗环境差,教育水平低,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农学毕业生跨行择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新疆地处边远,幅员辽阔,如南疆大部分区域长年沙尘天气,生态环境恶劣,加上工资待遇较其他专业偏低,导致很多农学毕业生择业时望而却步[3],出现学生入学时选择申请转专业,毕业后以跨专业考研、跨行业就业等方式“逃离”农科专业的情况,这也是当前农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和难题。因此,尽管新疆农业发展迅速,但基层农业人才依旧匮乏,人才的短缺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道德品质的修养,忽视了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从事农业生产比较辛苦,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的环境,都要求能吃苦、能受累,加之农科类专业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薄弱,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优势[4]。另一方面,传统的授课体系和培养体系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5]。在以往的大班授课体系下,课上无法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形成了“放养”式的学习管理模式,班级的学习氛围不佳。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往往局限于课上的几十分钟,课后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出现了教师找不到学生,学生见不到教师的现象。学生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极大地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和班风,学习氛围不佳。因此,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育人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农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