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模拟测试试卷一
单选题
1.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答案】A
【解析】“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启发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所以要把世界上的事物看
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A。
2.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
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原
B.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上帝造人,把上帝作为绝对的不依赖人存
在的精神实体,把上帝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3.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
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
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
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答案】D
【解析】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4.《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
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
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是共性与
个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韩信根据战场实际情形,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兵法》原则,所以取得了胜利;反之,马谡则犯了
教条主义错误,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必然遭受失败。
多选题
1.“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
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静、动,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
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
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它囊括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
直到思维。”二者的区别表现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静止并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同时,静止却是物质存在的状态之一,
即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的暂时未
变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C。
2.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唇亡齿寒D.吐故纳新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C选项都未体现发展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
答案是选项BD。
3.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