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化学科普的融合研究.docx
文件大小:42.36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4.75千字
文档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化学科普的融合研究

徐晖,周潇晓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一方面,课程思政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转变学生思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科普政策文件,如2002年6月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1994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近年来,社会公众对化学的关注度持续下降,高考选考化学专业的高中生人数也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这导致很多人对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一无所知。另外,化学化工行业对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尤为重要,从事该行业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但是,近些年国内化工安全事故频发,绝大多数原因都是从业者在安全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开展化学类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南京工业大学历来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南京工业大学拥有丰富的化学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化学化工师资力量。尤其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化学学科科普活动的主力军,是培养化学人才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往往将科普和思想政治作为独立的活动来开展,对学生的科普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别进行的,如何找到二者最佳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是很少被关注的问题[3]。我校专门开设了一门全校性通识的化学科普课程“化学发展史”。在这门课中,我们深刻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化学科普教育,实现科普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破解科普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科普与思想政治的协同统一。本文总结了多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化学科普课程的途径。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对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对本专业课程知识如数家珍,然而有些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是很熟悉,甚至少数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之甚少[4]。科普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直接影响化学科普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低则会难以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化学科普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对思想政治建设的资源挖掘缺乏针对性而浮于表面[5]。因此,需要从多方面提高科普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南京工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务处的倡导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专门建立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指导和培训教师队伍开展各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学院积极组织化学学科教师参加“化学之光·名师讲坛”,内容包含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国家教学成果奖及其提炼表达、如何上好课、做好教学工作等。学院还组织线上课程思政研讨会,通过参加这些学习活动,有效提升科普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学校经常举办党建活动,培养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以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

鼓励学科教师间积极交流,探讨适合化学科普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原理和操作,了解咖啡因的作用,然后结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反面案例,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在化学科普中设置了公开课,由教师对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进行评价和考核,不仅加强了教师间的学术交流,还推动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化学科普。

化学科普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构建,类似于“三明治”理论,即把蔬菜和肉磨碎后与面包融合在一起[6]。这就好比化学科普是“面包”,思政元素是“蔬菜”“肉沫”。要想做好一块美味可口的“三明治”,需要把“蔬菜”“肉沫”恰当地嵌入面包片,形成一个牢固且结合紧密的整体。同样的道理,要实现化学科普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化学科普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各种形式将其融入化学科普教育,使化学科普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不可分的整体。

在设计和建构化学科普课程时,要深入挖掘化学科普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7]。课程不仅注重化学科普知识的教育,还立足实际,立足国家经济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利用身边的活案例讲好中国故事,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