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论课分层教学实践及融合式培养路径探析
尹东亮张欢吴倩
[摘要]专业导论课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实践过程,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专业方向的选择等有重要引导作用。针对高校专业导论课建设的需求,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開展记忆型教学、知识型教学、载体型教学、融合型教学四层教学实践,分层开展,落脚于融合型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为目标,探析融合式培养路径,旨在提高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分层教学;融合式培养;专业素养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海军工程大学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课题(NUE2022TA20)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0-0168-04[收稿日期]2022-05-26
专业导论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实践过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引路人和敲门砖的作用,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专业方向的选择等起到重要引导作用[1-3]。目前,专业导论课是高校各专业为了使学生了解相关本科专业内涵特点、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等,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满足其了解相关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通过微博、知乎、抖音等各类媒体平台,学生在入学前通常都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在专业导论课上,大部分知识都有所了解或涉及[4]。这一现象就给专业导论课的授课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和挑战,对讲授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趣味性要求较高,既要保障学生能对专业有一定的正确的了解,也要让学生能学习到各互联网平台没有的知识,对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基于此,本文对专业导论课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及融合式培养路径探析,旨在提高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一、专业导论课开设的必要性
专业导论课作为一门入门基础课程,决定了学生接下来的大学学习是否能对专业知识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学习动力。其开设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一是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并融入专业。对于学生而言,从高中进入大学,意味着独立求学之路的开始,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迫切地想要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求知若渴。如何保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也就是专业导论课必须有吸引力、有深度、有趣味性、有创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成长,在学中思考,能够主动发现专业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挑战和探索新知识,使学习效果有量和质的飞跃。同时,导论课也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思维与专业学习相匹配。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创新能力。在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历史发展、目前状况以及未来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其专业素养。
二、专业导论课分层教学实践分析
为发挥专业导论课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5-6],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层层递进。根据专业导论课科普、概括、涵盖广的特点,可采用记忆型教学、知识型教学、载体型教学、融合型教学四层教学实践,分层开展,如图1所示。
(一)记忆型教学
记忆型教学是指传统的背诵记忆的学习手段,一般用于掌握或记忆一些固化的定义概念,不需要进行创新思考,仅做简单的记忆工作。针对这种内容的教学需要将这些记忆的知识点整理为文字或音视频资料,下发给学生,由学生自行背诵掌握。这种形式对学习效率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要能形成记忆就行。故记忆型教学在专业导论课中主要对名词解释、定义概念进行整理和讲授,其典型特征就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不高,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也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二)知识型教学
知识型教学与记忆型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型教学强调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知识型教学是将记忆型教学、载体型教学和融合型教学三种教学形式进行一定融合的初始状态。对于教师而言,知识型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充分吸收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知识点或学习要素进行分类,是一个学习、融合、再分类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快速高效掌握知识的过程,重点在于高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教师教授时的情感和互动交流,而不是记忆型教学的无交流状态。故在专业导论课中,知识型教学重点应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从知识点、专业思维的初步形成上对学生不断输入,学生以任务式的接收为主,能形成初步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