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的实践探索
晁江坤沈玲杨明潘荣锟
[摘要]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专业课展开实践探索,并以研究生课程“矿井火灾防治”为例,对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国家政策导向提取思政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将矛盾规律引入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增强“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继而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为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井火灾防治;思政元素;研究生;教学案例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授予标准研究与实践”(2021SJGLX024Y);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流学科创建背景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路径研究”(2021SJGLX102Y);2020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20MSA410)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2-0077-04[收稿日期]2022-0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高校的教育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2]。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高层次合格人才,所以高校的所有课堂、所有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的需要,做到“授业”与“解惑”,还应该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做到“传道”,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注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3]。因此,工学硕士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要结合工程实际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防火灾科学家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时刻强调消防从业者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逐渐形成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有效教学体系,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融入专业自豪感和增强“四个自信”等消防工程师的品质培养[4-5]。
研究生“矿井火灾防治”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资源与环境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煤矿火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重点从煤矿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防治理论与技术角度出发,掌握煤矿自燃火灾的机理及常用的预测预报新方法和防灭火的新技术等。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利因素: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也获得长期好评,具备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可利用课程的覆盖面广、课程量大、教师与学生接触深的特点,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规律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一、“矿井火灾防治”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
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上下功夫,提升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分析专业课程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入思政元素。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提取专业课“矿井火灾防治”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将矛盾规律引入课程
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从认识矛盾的规律开始:矛盾规律亦称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介绍煤自燃的条件及煤自燃发展过程的课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和区别,总结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课堂上对煤自燃过程的阶段特征及煤自燃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行讲解,“防火灾科学家精神”与消防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一脉相承。
(二)“四个自信”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授我国煤自燃引发矿井火灾的事故统计时,可以引入我国每年的煤炭产量和消耗量,表明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供应,煤炭将长期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经济、科技等的飞速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体验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讲授矿井火灾的危害时,可以引入事故统计数据,如:2010—2019年,我国共发生煤矿热动力重特大事故55起,死亡1074人。其中2013年吉林通化八寶煤矿采空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