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研究生“土壤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41.6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4.88千字
文档摘要

研究生“土壤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侯振安,谢海霞,闵伟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1]。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突出表征和核心主题[2]。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3]。课程建设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培养单位从不同角度出发,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探索[4]。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也逐渐从专注课程建设自身向兼顾外部需求发展,以服务需求为价值导向[5]。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结合地方实际、培养单位实际和学科专业实际,以提升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导向,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重点,以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土壤化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范围广,包括土壤矿物和有机质组成,土壤的酸碱性、缓冲性、氧化还原、吸附性能,表面电化学性质与胶体性能等,21世纪开始尤其是近10年来,土壤化学研究发展较为迅猛。为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土壤肥力提升与粮食安全、土壤污染修复与生态环境安全、土壤碳氮平衡与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和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6]。近年来,农学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研究生培养实际,积极探索“土壤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2020年,“土壤化学”课程入选石河子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土壤化学”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不足,旨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前沿性知识和技术的主渠道,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注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追踪和探究对于提高课程质量至关重要。由于“土壤化学”课程内容范围较广,教学课时数有限,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经典理论的讲授和传统知识体系构建。针对学科的前沿研究进展仅仅点到为止,对于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拓展性和深入性明显不够。

课程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主,研究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同时,讨论式、案例分析式、前沿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难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不足,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课前引导、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训练少,不利于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使师生、生生之间获得更加高效与完善的互动交流平台。因此,建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可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课程学习交流和研讨,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与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达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督导教师课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化学”课程考核以结果考核为主,兼顾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主要依据考勤和平时课堂表现;结果考核则采用课程论文结合汇报答辩情况。总体上课程考核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片面、规范化程度和科学性不足、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需要强化教学过程考核,将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有机结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教学团队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团队,团队的知识与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稳定教学团队,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1)采用新老教师结对“一帮一”,发挥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将教师承担和参与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纳入教师工作考评,激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教书育人。(3)依托对口支援高校——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和借鉴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教学研讨、交流学习、短期进修、在线学习、现场教学观摩等方式,强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4)加强对外交流,拓宽视野,把握前沿。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及时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