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周玲艳,王丽敏,唐辉武,梁雪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与作用,也明确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高校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纲要》还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2]。
高校各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负有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在新时代“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纲要》要求,构建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和有效途径,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课题。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承担专业教育任务的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色及育人目标,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与专业知识高度相关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专业课的广度、深度及温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主要是自然科学课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技是未来世界重要竞争技术之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技术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在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培育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观念。
进一步梳理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出战略部署,明确建设方向,提出工作要求,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以“十大育人”体系作为努力方向和具体路径,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行业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意见调查,结合学生教学实践和就业情况,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把人才所需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团体意识、规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思政元素相融合,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人文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全方位覆盖和思政元素充分融合,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人才培养格局。
专业课程具有共性特征,同时,具体学科专业课程具有个性特征,即一个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表现为多门课程形成的课程群,课程群内部的具体课程之间往往存在差别[3]。
通过梳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等各类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遗传学课程群,主要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等4门专业课,以及“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细胞工程大实验”“微生物工程大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等4门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完善以“遗传学”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思政元素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课中的运用,深层挖掘课程的育人特色,融合文化素养、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结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赛促学等多种实际模式,整体建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案安排、课程实施等实际环节,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材以及管理体系当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全方位覆盖。
根据课程群建立相应教学团队,其中,“遗传学”课程群校所结合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植物生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基于大数据的生科与农科融合的高通量特色课程群教学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教师通过团队建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团队教师党支部建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成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小组,开展课程思政理论和应用研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师资培训等。通过建设“遗传学”课程群校、所结合教学团队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立项,团队成员包括研究院所科研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等。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