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育人视域下院系微信平台教育功能研究——以“商驿”微信公众号为例
张啸宇,资义平,杨智辉
(湘潭大学a.商学院;b.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包括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文件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1]。随之,围绕“三微一端”平台的网络育人探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耕耘的“新热区”,而微信公众号因其操作便利、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用最为普遍,但亦暴露出了平台忠诚度低、亲和力差,学生参与度低、认同感弱等问题。2021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公布了“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包括全国性思政工作平台、高校公众号、高校共青团公众号、院系公众号、知识服务类机构公众号等共12个类型、200个公众号,其中院系级公众号占比仅为18%,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院系微信平台建设在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上较校级平台有较大差距。但是,院系作为直接面向学生的教育管理单元,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工作中具有亲和力强、匹配度高等天然优势。因此,探索建立具有相对优势、鲜明特色的院系微信平台对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微信平台承载着认知、导向、服务、互动、开发、凝聚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定位模糊、和声无序、内容同质等问题[2]。本文选取湘潭大学“商驿”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商驿”)为样本,对高校院系微信平台的建设思路进行研究。“商驿”是湘潭大学商学院于2015年9月创办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目前用户总数超过17000人,关注群体包括学院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校友等(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本科在读学生群体),累计发布推文超过1300篇。
本研究以“商驿”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清博智能指数平台收集了包括发文数、总阅读数、头条阅读、平均阅读、总在看数、总点赞数、WCI指数在内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研、人物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关注用户对于平台的信息反馈。
数据调研收集了“商驿”在2019—2021年的运营数据并进行了系统评析。问卷调研主要面向湘潭大学商学院全体本科在读学生,共有2046人填写问卷,收回有效答卷2046份。调研对象中的男女比例、专业分布与全院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及科学性。本研究对学生喜欢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类型、了解“商驿”的渠道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获得了学生对于“商驿”运营现状及宣教功能的主观评分。
根据微信传播指数WCI(V14.2)的运算要求,本研究在收集阅读总数、在看总数、点赞总数等数据的基础上获得了“商驿”在2019—2021年的运营数据。基于平台的运营主体与受众群体均以学生为主,故研究将调研时间统一规范在3月至5月、9月至12月,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寒暑假、考试季等特殊事项导致的数据波动,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平台的真实运营状况。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商驿”的受众学生基数稳定在3200左右,其WCI指数在2019—2021年每年的平均数值分别是329.44、347.19、388.3,整体呈现较稳定的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平台的运营能力在逐渐走向成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WCI指数的峰值主要出现在4月至5月和10月至11月,即每学期的中段。一方面,每学期的首尾阶段学生群体闲暇时间较少,精力主要集中于找回学习生活节奏、复习期末考试等;另一方面,学期中段运营团队能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策划、设计、完成精品推文,且该阶段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公众号的内容创作提供鲜活素材。
研究选取了“湘潭大学三翼校园”“湘潭大学研究生”“湘潭大学兴湘学院”3个校级层面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商驿”“援梦e站”等14个院系微信公众号2021年的运营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整体而言,院系微信平台与校级微信平台在WCI指数上存在较大差距,受众基数的影响较为明显。由学生工作系统的后台数据可知,“湘潭大学三翼校园”“湘潭大学研究生”“湘潭大学兴湘学院”面向的学生群体基数分别约为29102、9124、5304,而其对应的平均WCI指数分别为620.55、535.50、463.91,均远高于“商驿”等院系微信平台的运营数据,且呈现出了绝对的正相关性,但线性关系不明显,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将院系微信平台进行对比可知,受众基数对于平台运营指数的影响较之校级出现了削弱,如“援梦e站”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基数为1625,WCI指数为300.09,“机工堡”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基数为2077,但WCI指数仅为273.45,出现了明显的负相关性,这表明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