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昆明650500)
政治引领力,即通过政治理论引导、带领教育的能力。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主要指高校辅导员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带领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解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能力。“协同育人”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系统内遵循责任分担、优势互补、利益互赢、资源共享、能量积蓄的原则,共同培养出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互动活动或互动过程[1]。充分利用协同育人“1+1>2”的作用提升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是发挥其教育引领和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
辅导员在进入高校前,由于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差异,对所招辅导员的专业并没有特殊的限制和要求,因此,有部分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辅导员之间专业差异较大,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存在不均衡等特点。虽然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开展了各类培训,但依然有部分辅导员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存在较大的焦虑和压力,没有开展育人工作的基础理论支撑,对工作缺乏自信心和有效措施。
2019年4月2日,《光明日报》曾以《高校辅导员·你的使命崇高不可替代》为题,刊发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对我国东中西部7个省份100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6186名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的专题报道。其中,专业化发展要求与辅导员现实结构之间存在矛盾,辅导员队伍中90%以上的人的职称或职务在讲师或科级及以下,71.8%的人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75.7%的人提出迫切需要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2]。由此可见,大部分辅导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做中学”的状态。基于此,如何在职后教育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政治引领理论,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角色定位是指与某种职业相匹配的一系列权利与义务、行为模式的总和。”[3]“充分认识辅导员角色的目的在于其对自身工作属性的本质反映,也是对其角色选择的积极肯定,只有准确定位其角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同,并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角色职责。”[4]
在《高校辅导员·你的使命崇高不可替代》一文中,提出政治引领与事务性工作之间的困惑问题。调研显示,关于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知,64%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被事务性工作占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投入不足20%[5]。同样,通过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调查发现,部分辅导员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行政管理人员、学生事务管理者等。由此可见,辅导员本身对角色定位的偏差,也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知出现偏差,其中除了现实问题外,辅导员自己也存在角色认知模糊、认同感低等问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9项工作职责,共30项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要承担日常管理事务所带来的压力。因此,当前高校辅导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6]。
在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现状及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超过90%的辅导员认为现在自己承担的工作量和压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感到疲惫。同时,超过70%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7]。因此,高校辅导员往往挤占开展政治引领的时间来完成工作内容。
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存在单一化、随意化、不到位的问题。现实中经常性地以会议、宣传通知及其命令的形式开展育人活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导致引领效果不理想,缺少创新性的引领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接受度不高,很难取得较好的动员效果。在一项关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动员能力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育人效果有限,19.6%的人选择“有效”,62.8%的人选择“效果一般”,17.6%的人选择“效果不好”[8]。由此可见,政治引领前期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当辅导员无法单独完成或能力不足时,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平台和团队协助其完成相关工作,以有效助力提升政治引领力。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其共同职责是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这是两支队伍的职业特性,如果忽略了这种独特性,其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实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各司其职,各行其政,缺乏沟通交流的意愿及机制,这是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创新、取长补短,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