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时代地方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docx
文件大小:43.61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7.05千字
文档摘要

新时代地方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吴则焰林文雄

[摘要]根据新时代地方院校建设需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依据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元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且具备学校特点的劳育课程体系;推动劳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整合,探索系统建构高校“四层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四元化”劳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体系;劳育课程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农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农林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四层面、四元化”构建研究”(111420009);2020年度福建省本科高校教改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FBJ;2020年度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69915001001)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0-0185-04[收稿日期]2022-05-1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人类对自然界积极的改造过程[1]。在新時期“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劳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定位更加突出,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2]。在2018年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教育目标的“四育”提升为“五育”,将“劳育”作为五大目标之一[3]。2019年,教育部指出“劳育”是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将“劳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大中小学各阶段,贯穿家校社等领域[4]。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明确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一、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以前,我国高校对劳动教育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大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轻视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信念,无法深刻领会劳动的重要价值[5]。现在,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有利于废除拈轻怕重、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的陋习,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理解和磨炼,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发扬热爱劳动的优良作风,锤炼勤劳肯干的精神,为人生道路奠定基础[3,6]。

为充分了解新时期地方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新时期农林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特征和独特价值,我们在前期对我国8个省市的55所地方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社会、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分别存在“淡漠”“无位”和“疲软”等问题。约88.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阶段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高校劳育的“无位”主要体现在:(1)将劳动异化为惩罚,把劳动与责罚等消极因素相关联;(2)将劳育异化为习得技能,而劳动的深刻价值被忽略;(3)将劳育异化为娱乐,以此调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劳育课程形态方面,61.87%的受访者认为,应结合其他主题教育活动联合开展;49.09%的受访者认为应与其他相关课程适当合并,形成综合课程;43.29%的受访者认为课程应以“劳动周”的形式推行。对于劳育课程的开设方式,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应与“实习培训”“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相结合。对于劳育课程内容,72.6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注重综合实训、模拟实践、创业实训、顶岗实习等;67.5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注重支教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67.1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注重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习和工具维护等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现今教育界对加强劳育的观念认可多,但措施少;学术争议多,但实践承托少。亟须在推进劳动教育扎根方面有所突破。与中小学侧重于了解和体验不同,针对大学生的劳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还要让他们“明劳动之理”。此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以劳动为直接指向,因此,如何将劳育与立德树人和学科教学等各领域进行高效整合,并与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紧密结合成有机整体,是高校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全盘考虑和规划的大课题[7-10]。新时代地方院校该如何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二、地方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四层面、四元化”构建

据此,本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围绕新时代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探究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元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且具备学校特点的劳育课程体系;推动劳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整合,探索系统建构高校“四层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四元化”劳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