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试题(附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的,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方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小班教学
B、复式教学
C、探究教学
D、分层教学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小班教学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较少的教学形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经济基础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等,是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对教育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终决定性因素。
3.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这种情况最可能导致()。
A、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法得到培养和发展
B、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C、学生无法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D、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强调间接经验。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而编制的课程,强调直接经验。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微乎其微,会使学生无法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选项A中多样化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发展,经验课程虽有作用,但不是最直接因学科课程主导而导致的结果;选项B中综合素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题干未体现;选项D中掌握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学科课程在这方面有优势,不是题干这种课程结构导致的结果。
4.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其一切工作都是为培养人来服务的,学校全部工作的核心是()。
A、课外活动
B、少先队工作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工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教学工作展开,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外活动、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等虽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围绕教学工作进行的辅助和补充,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张老师根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在该班属于“优”“中”或“差”的教学评价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相对性评价是根据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进行评价的。张老师根据学生体育成绩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其成绩属于“优”“中”或“差”,这符合相对性评价的特点。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用于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均不符合题意。
6.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在()年提出的。
A、1957
B、1970
C、1949
D、1956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7.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洛克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将其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8.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D、教育实体的出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学校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