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月教育学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11.14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7.66千字
文档摘要

3月教育学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A、学科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社会活动

D、科技活动

正确答案:B

2.不是儒家“四书”的是()

A、论语

B、诗经

C、大学

D、中庸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不属于“四书”,所以答案选B。

3.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反映了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B

4.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

A、心理健康教育

B、道德教育

C、思想教育

D、政治教育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思想教育主要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对事物的认识、思考以及价值观等内容,与题干中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相契合。政治教育侧重于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调适和健康维护等,均不符合题意。

5.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的课外活动是()。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社会活动

D、文学艺术活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科技活动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技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要目的的课外活动。学科活动主要围绕学科知识展开;文学艺术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社会活动则更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锻炼。所以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的课外活动是科技活动。

6.德育原则中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A、知行统一

B、长善救失

C、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知行统一原则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做到言行一致,符合题干中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与社会实际锻炼结合,使学生言行一致的描述。

7.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文化学科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D、教育理论知识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强调了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全身心投入教育,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体现的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8.下列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B、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同步

C、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关系的调节

D、教育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正确答案:B

9.()明确地说,“课程应该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抽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他们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他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都是首要的”

A、布鲁纳

B、赫钦斯

C、杜威

D、巴格莱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赫钦斯明确提出课程应该主要由永恒学科组成,强调永恒学科对于教育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等;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等;巴格莱强调要素主义等。所以本题选B。

10.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B、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

C、全面发展论与社会本位论

D、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

11.皮亚杰认为5-10岁的儿童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

A、他律道德阶段

B、道德相对论

C、道德实在论

D、前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2-5岁)、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5-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也称为道德实在论阶段。

12.()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A、作业检查与批改

B、备课

C、上课

D、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发展水平,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备课是教学的准备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