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溃疡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临床评估与诊断
01
角膜溃疡概述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
04
护理核心措施
05
并发症预防管理
06
健康教育与随访
角膜溃疡概述
01
定义与分类标准
定义
角膜溃疡是指角膜组织遭受破坏,形成的凹陷缺损,常伴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
01
分类标准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可分为细菌性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溃疡、病毒性角膜溃疡等。
02
感染性因素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是引起角膜溃疡的主要原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棘阿米巴原虫等。
非感染性因素
角膜外伤、角膜接触镜佩戴不当、角膜干燥症等也可导致角膜溃疡的发生。
危险因素
眼部卫生差、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可增加角膜溃疡的发病风险。
病因与危险因素
症状
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严重者可出现眼内炎、角膜穿孔等。
病程
起病急,发展迅速,及时治疗可控制病情,否则可累及角膜全层,甚至导致失明。
体征
结膜充血、角膜溃疡灶、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等。
临床表现特征
临床评估与诊断
02
眼科检查方法
裂隙灯生物显微镜
详细观察角膜溃疡的形态、大小、深度、边缘及浸润情况。
01
荧光素钠染色
观察角膜溃疡的浸润范围及程度,有无上皮缺损或穿孔。
02
角膜刮片检查
刮取溃疡灶及周围角膜组织,进行涂片、染色及培养,以寻找病原体。
03
眼前节OCT检查
有助于了解角膜溃疡的深度及累及范围,为治疗提供依据。
04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明确角膜溃疡的致病菌种类,以及对哪种抗生素敏感,指导用药。
实验室检测指标
01
真菌培养及鉴定
针对疑似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需进行真菌培养及鉴定。
02
角膜组织活检
对于诊断困难或疑似角膜肿瘤的病例,需进行角膜组织活检。
03
免疫学检查
如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某些特殊类型的角膜溃疡,如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
04
细菌性角膜溃疡
发病急,疼痛剧烈,角膜溃疡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界不清,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病毒性角膜溃疡
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角膜溃疡呈点状或小片状,边界清晰,有特征性树枝状地图状浸润,刮片可分离出病毒。
真菌性角膜溃疡
起病缓慢,病程长,角膜溃疡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表面粗糙,有菌丝苔被覆盖,刮片可找到真菌菌丝。
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
多有角膜接触史,角膜溃疡呈环形或放射状,边缘不整齐,有伪足样浸润,疼痛剧烈,刮片可找到棘阿米巴原虫。
鉴别诊断要点
治疗原则与方案
03
细菌性角膜溃疡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滴眼液和眼膏,如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等。
抗感染药物选择
病毒性角膜溃疡
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需频繁点眼,同时配合眼用凝胶或眼膏。
真菌性角膜溃疡
选择抗真菌药物,如那他霉素、氟康唑等,滴眼液或眼膏局部使用,严重者可联合全身用药。
01
02
03
04
滴眼液点眼时,轻轻扒开下眼睑,将药液滴入结膜囊内,闭眼数分钟,以促进药液吸收。
局部用药规范
正确点药方法
用药期间,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如使用一次性棉签、毛巾等物品,避免与他人共用。
避免交叉感染
按照医嘱使用,不可随意增减用药次数或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频次与剂量
用药前需洗手,并用消毒棉签清除眼部分泌物,保持眼部清洁。
用药前清洁眼部
角膜溃疡穿孔
当角膜溃疡穿孔,伴有眼内容物脱出时,需及时手术治疗,以防止眼内感染。
角膜瘢痕影响视力
角膜溃疡愈合后留下的瘢痕,如严重影响视力,可考虑进行角膜移植等手术治疗。
角膜溃疡迁延不愈
对于长期不愈合的角膜溃疡,需考虑手术治疗,以清除病灶,促进愈合。
手术治疗指征
护理核心措施
04
2014
眼部清洁操作规范
04
01
02
03
洗手
操作前后必须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眼部消毒
使用无刺激性消毒液对眼部进行消毒。
分泌物清理
轻柔地清除眼部及睫毛上的分泌物,保持眼部清洁。
避免揉眼
教育患者避免用手揉眼,防止感染加重。
遵医嘱按时点眼药水,确保药物准确滴入结膜囊。
用药指导
用药指导与观察
晚上睡前使用眼膏,以减少夜间分泌物,促进溃疡愈合。
眼膏使用
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观察药物反应
告知患者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如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等。
用药注意事项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疼痛管理策略
镇痛药物使用
根据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药物。
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安静、舒适,减少疼痛刺激因素。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感。
01
02
03
04
并发症预防管理
05
感染扩散防控
眼部消毒
保持眼部清洁卫生,定期使用消毒液清洗眼部,并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
01
抗生素眼药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