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S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01近视的矫正与控制04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02高度近视及病理性近视的管理05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03近视防治的公共卫生策略06
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01
01近年来,众多大队列、大人群、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涌现,近视防治技术和措施不断发展。
2018年版本《近视防治指南》发布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结合新研究进行更新。国内外研究进展02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22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更科学的指南指导。近视防控现状03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工作机制,需要更精准的防控策略指导。公共卫生需求修订背景
提升防控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明确近视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措施,为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避免不规范的防治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眼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适应近视防治新形势体现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措施,如新的矫正和控制手段、新的公共卫生防控策略等。
更好地应对近视高发、低龄化等问题,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和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生。强化全社会防控意识通过更新指南,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更清晰地了解近视防治的重要性。
促进全社会共同行动,形成合力,共同呵护儿童青少年的眼睛健康。修订意义
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02
近视是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不正。
这种屈光状态会导致远距离视物模糊,而近距离视力相对较好。屈光不正类型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环境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发病机制远距离视物模糊,初期常有远距离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近视度数较高者,常伴有飞蚊症、漂浮物感、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临床表现近视的定义
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或各屈光成分的屈光指数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可细分为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
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屈光力基本在正常范围。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度至300度之间(-3.00DSE≤-0.50D)。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度至600度之间(-6.00DSE≤-3.00D)。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SE≤-6.00D)。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之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正常。
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新生血管等。根据屈光成分分类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根据近视度数分类近视的分类
指儿童经过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后,虽然还未发生近视,但远视储备已低于正常年龄范围的下限,即远视储备不足,是近视发生的高危群体。
近视前驱期的儿童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综合措施干预,可有效减少近视的发生。当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26.00mm时即进入高度近视阶段,此时周边视网膜变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等病理性近视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高度近视期应监测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和眼底等,警惕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的进展。随着眼轴增长,眼底出现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漆裂纹、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特征性近视眼底病变时,即为病理性近视阶段。
病理性近视期如视力无明显下降可定期监测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底结构变化等;如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显著增加、持续闪光感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指已经发生近视的儿童,每年近视进展速度超过50度,但还未发展至高度近视的阶段。
近视发展期的儿童青少年通过用眼行为干预,及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有效的矫正和控制措施,从而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具有重要意义。近视前驱期近视发展期高度近视期病理性近视期近视的分期
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03
近距离用眼近距离用眼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
除了近距离用眼的总量外,近距离用眼持续时间长(>45分钟)和阅读距离近(<33厘米)等也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家长可以采取科学的手段监督和培养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近距离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是近视的一种重要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