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CONTENTS修订背景与意义01近视的分类与分期02近视的预防措施03近视的矫正与控制04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及处理05目录
01修订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近视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众多大队列、大人群、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涌现,为近视防治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2018年版本《近视防治指南》发布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防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国内外研究进展近视防治技术和措施不断更新,如新的矫正方法、控制手段等,需要在指南中体现,以指导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工作。
例如,角膜塑形镜、多焦软镜等器械的应用,以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推广,都为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选择。近视防治技术发展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从公共卫生层面加强防控策略,进一步明确不同阶段的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仍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迫切需要更新指南以应对这一挑战。公共卫生需求变化修订背景
01新指南将有助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更科学、规范地开展近视防治工作,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通过明确不同阶段的防控措施,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个性化干预,提高防控效果。02指南涵盖了近视的预防、控制以及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为医疗机构提供了全面的诊疗规范。
有助于减少误诊误治,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权益。提升防控能力规范诊疗行为强调近视防治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等,共同参与近视防控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近视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引导社会重视03修订意义
02近视的分类与分期
根据屈光成分分类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或屈光指数异常,眼轴长度基本正常。包括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
轴性近视:眼轴延长,角膜和晶状体等屈光成分基本正常,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以内,眼底无明显病理变化,进展缓慢,可通过镜片矫正视力。
病理性近视:视功能受损,远视力矫正不理想,眼底可出现多种病变,如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根据近视度数分类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度至300度之间。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度至600度之间。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近视的分类
近视前驱期远视储备低于正常年龄范围下限,是近视发生的高危群体。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近视发生。
例如,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已消耗完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需提前干预。近视发展期已发生近视且每年进展速度超过50度,但未发展至高度近视。需通过用眼行为干预和医生指导的矫正、控制措施,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调整矫正方案,控制近视进展。高度近视期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26.00mm,病理性近视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监测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和眼底等,警惕向病理性近视进展。
高度近视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减少致残致盲风险。病理性近视期眼底出现特征性病变,如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需定期监测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底结构变化,出现视力下降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此阶段的治疗重点是控制并发症,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视功能。近视的分期
03近视的预防措施
远视储备的重要性远视储备是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
例如,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不足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需重视远视储备的保护。保护远视储备的方法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屈光筛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
家长应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远视储备异常的处理如果远视储备超过相应年龄的上限,则应注意儿童是否患有远视眼,并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保护远视储备的同时,还应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确保视力和屈光度的正常发育。保护远视储备
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是近视的重要保护因素。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可有效防控近视。
研究表明,户外活动防控近视的作用与暴露时间和光照强度有关,光照强度越高,防控效果越好。户外活动的作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在强烈阳光下活动,可佩戴太阳镜或遮阳帽。
对于居住在城市的孩子,可选择公园、广场等开阔的户外场所进行活动,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户外活动的注意事项学校应多支持学生课间进行户外活动,放学后和周末在家庭主导、家长或监护